第382章 岐仁堂里解挛麻:岐大夫调体质治怪病的故事(2 / 4)

加入书签

就会变成废水(痰湿),积在罐子里;废水多了,就会发酵变热(痰湿化热),把罐子旁边的木头架子(肝)烤得干裂——这木头架子,就是你的肝,肝主筋,筋脉干了,手指自然伸不直,胳膊也疼。”

他又指了指陶罐旁边的水杯:“这水杯里的水,就是肾水。木头架子(肝)要长得好,得靠水浇;如果水杯里的水少了(肾水不足),木头就会干,再加上废水发酵的热(痰湿化热),木头就容易‘着火’(肝风内动),所以你会麻、会疼——这就是‘风自火出’的道理。”

刘孟春这才有点明白:“您是说,我之前吃的祛风化痰药,只治了‘废水’(痰)和‘火’(风),没补‘陶罐’(脾胃)和‘水杯’(肾水),所以越治越糟?”

“没错。”岐大夫点头,“那祛风化痰的药,大多是辛燥的,比如天南星、白附子这些,就像用扇子去扇火——表面上好像把痰赶跑了,其实是把肝阴烧得更厉害,所以胳膊更疼,手指更挛缩。”

一旁的徒弟小林听得认真,忍不住问:“师父,那现在该怎么治?直接平肝息风、化痰祛湿不行吗?”

岐大夫摇了摇头,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五行图:“你忘了《黄帝内经》里说的‘五行相生’?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肺属金——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刘主任的问题,看似是肝(木)和脾(土)的事,其实是整个‘相生链’断了:脾土虚,生不出肺金;肺金不足,生不出肾水;肾水不够,养不了肝木。所以光平肝息风,是治标不治本,就像给干裂的木头喷点水,没几天又干了——得从根上补,先补脾土,再养肺金,最后滋肾水,让这个链重新转起来。”

他转过身对刘孟春说:“你的治法,我给你定两个方向:一是补脾胃,化痰湿;二是滋肾水,养肝阴。用两张方子,配合着吃——上午吃补中益气汤,补脾胃、升阳气,让你的‘陶罐’能装住东西,不再产生废水;下午吃六味地黄丸,滋肾水、填阴精,让你的‘水杯’满起来,能浇透‘木头’。”

刘孟春有点担心:“岐大夫,这药要吃多久?我听说中药慢,可我这胳膊疼得影响工作……”

岐大夫笑着安抚:“慢是慢,但能除根。你之前吃的药快,可越吃越糟,对吧?这就像种地,急着收成,没好好施肥(补脾胃),庄稼(身体)怎么长好?你放心,按我的方子吃,一周就能见效,三个月就能把体质调过来——不仅胳膊不疼、眼睛不流泪,你那爱犯困、肚子胀的毛病,也能好。”

说着,岐大夫开起了处方。他写得慢,每一味药都要念叨几句:“补中益气汤里,黄芪要选内蒙古的,补气力足;白术得用炒的,健脾祛湿效果好;升麻、柴胡少放一点,就像给脾胃‘搭个梯子’,让气往上走——你不是胳膊麻吗?气上去了,经络通了,麻就好了。”

“六味地黄丸呢,用的是熟地黄,别用生地黄,生地黄太寒,怕伤你脾胃;山茱萸要去核,涩精补肾;茯苓、泽泻得配着用,补而不滞——你痰湿重,光补不行,得有点利水的药,把多余的湿排出去。”

写好处方,岐大夫又叮嘱刘孟春:“服药的时候,上午的补中益气汤,饭后半小时吃,温着喝;下午的六味地黄丸,四点左右吃,用淡盐水送服——盐水入肾,能帮着药劲往肾里走。另外,这三个月里,应酬尽量推了,酒肯定不能喝,肉也少吃,多吃点山药、莲子、小米这些养脾胃的;晚上别熬夜,十一点前得睡,肾水要在夜里养,熬夜最伤肾。”

刘孟春接过处方,心里还是有点打鼓:“岐大夫,我要是推不掉应酬怎么办?有时候客商来了,不喝不行。”

岐大夫想了想,说:“实在推不掉,就喝一小杯,别超过二两,喝完回来煮点生姜大枣水喝,解解酒气,护护脾胃。还有,吃完饭别马上坐,散散步,让脾胃动一动——你那肚子,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