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餐饮老板李总越清热越虚,竟是脾胃在“喊救命”(3 / 4)

加入书签

“你这脉浮大,但一按就空,是‘虚脉’啊。《伤寒论》里说‘脉浮而大,中空外坚,此名曰芤脉,血亡也’,你这虽然不是芤脉,但也是血虚的表现——脾胃虚了,不能运化水谷生成气血,血少了,不能濡养身体,就会出现‘虚热’;气虚了,不能推动津液运行,就会口干。”

他拿过一张纸,给李总画了个对比图:“实火的热是‘持续热’,比如吃了辣椒上火,会一直觉得热,还会喉咙痛、大便干;你这虚热是‘一阵一阵’的,有时候热,有时候又不热,而且手脚心热、脚心凉,这就是‘无火之热’。如果再用滋阴降火的药,还是寒凉的,会再伤脾胃,那之前的药就白吃了。”

李总这下彻底明白了,原来自己一直被“热”的表象迷惑了。他想起之前有次感冒,也是觉得发热,吃了退烧药后,反而咳嗽了半个月,现在想来,也是因为当时身体虚,退烧药伤了正气。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还是继续喝之前的药吗?”李总问。

岐大夫点点头,又加了两味药:“还是六君子汤打底,再加当归和白芍。当归能‘补血活血’,白芍能‘养血柔肝’,这两味药都是《神农本草经》里的补血药,能帮你补回亏空的血。气血足了,虚热自然就退了,胃口也会好起来。”

他又叮嘱李总:“这几天可以适当吃点红枣、桂圆,都是补气血的,但别多吃,一天三颗红枣就够了。等胃口好了,再慢慢加瘦肉、鸡蛋,循序渐进,别一下子又吃油腻的。”

小周在旁边抓药,一边抓一边说:“李总,我师傅常说‘脾胃病三分治,七分养’,你这病好了以后,也得改改饮食习惯,不然还会犯。”

李总笑着点头:“一定改!以后再也不熬夜了,也不吃那么多辣的了,等我店开起来,第一个请你们去吃清淡的养生锅!”

五、痊愈的启示:辨证施治,不被表象骗

连着喝了七天药,李总的气色彻底好了,不仅不发热、不口干了,胃口也恢复了,每天能正常吃三顿饭,连之前的腹痛、胸口堵也没了。

这天他特意带着锦旗来岐仁堂,上面写着“妙手仁心,辨证施治”。“岐大夫,真是太谢谢您了!”李总握着岐大夫的手,感慨地说,“之前我总觉得生病就是‘哪里不舒服治哪里’,发热就清热,腹痛就止泻,现在才知道,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得找到病根才行。”

岐大夫接过锦旗,笑着说:“这都是应该的。《金匮要略》里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你这病就是‘痰饮’加‘脾虚’,用温药补脾胃、化痰湿,自然就好了。很多人看病都只看表面症状,比如发热就觉得是上火,拉肚子就觉得是肠炎,其实背后的原因可能不一样,这就是中医说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王婶在旁边听得高兴:“岐大夫,您这故事要是写下来,肯定很多人爱看。现在好多人都不懂这些中医道理,瞎吃药,要是能多听听您讲的,也能少走不少弯路。”

岐大夫眼睛一亮:“我正打算整理一本《岐大夫的悬壶故事》,把这些年遇到的病例都写进去,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话讲中医道理。就像李总的病例,很多现代人都有‘饮食劳倦伤脾’的问题,只是症状不一样,有的发热,有的腹泻,有的没力气,只要找到病根,用对药,都能好。”

李总连忙说:“那我第一个支持您!等书出版了,我给我店里的员工每人发一本,让他们也多学学中医养生,别像我一样,赚了钱却把身体搞垮了。”

夕阳西下,岐仁堂的铜铃又响了起来,这次进来的是个带着孩子的妈妈,孩子咳嗽不止。岐大夫放下锦旗,拿起听诊器(中医的听诊,指摸脉),开始耐心地问诊。小周在旁边整理药斗,王婶还在喝陈皮水,堂屋里的灯光温暖而明亮,就像岐大夫说的那样——中医的道理,从来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