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餐饮老板李总越清热越虚,竟是脾胃在“喊救命”(2 / 4)

加入书签

起笔,在纸上画了个简单的图:“你看,脾胃就像家里的灶台,平时要烧火做饭(运化水谷),李总天天给灶台上堆油腻的东西(肥甘厚味),还总让灶台歇着(熬夜不吃饭),火早就快灭了。这时候用大黄,就像把灶台里仅存的火星都泼灭了,脾阳一伤,痰湿更排不出去,还会把胃里的津液也泻没了,所以才会口干、发热、吐泻不止。”

王婶在旁边听得直点头:“可不是嘛!我去年也犯过这毛病,吃了凉西瓜就拉肚子,还觉得浑身热,以为是中暑,喝了藿香正气水更严重,后来岐大夫给我开了温性的药,喝了两天就好了。”

李总这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把“虚”当成了“实”,把“寒”当成了“热”。他想起昨天吃了泻药后,不仅吐泻,还开始说胡话,当时以为是病情加重,现在听岐大夫一说,才知道是“心神涣散”——《难经》里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两虚,心神没了滋养,才会神志不清。

“岐大夫,那我现在该怎么办?”李总撑着坐起来,语气里满是急切,“再这么折腾下去,我这店怕是要开不下去了。”

岐大夫笑了笑,转身让徒弟小周去抓药:“别急,你的病虽然急,但根子在脾胃,只要把脾阳补回来,痰湿化掉,很快就能好。我给你开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炮姜,也就是中医常说的‘六君子汤’加减。”

三、六君子汤:给脾胃“添把火”,化掉痰湿堵

小周很快把药包拿了过来,岐大夫打开其中一个纸包,里面是切片的人参:“这人参是《神农本草经》里的‘上品药’,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你现在气虚得厉害,用人参补元气,就像给灶台添柴;再加上白术和茯苓,白术能‘健脾益气,燥湿和中’,茯苓能‘利水渗湿’,这两味药配合,能把你肚子里的湿气压下去,让脾胃能正常干活。”

他又拿起另一个纸包,里面是陈皮和半夏:“你胸口堵得慌,是因为有痰湿,陈皮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半夏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这两味药加进去,能把你胸口的‘堵’化开,还能止吐;最后加几片炮姜,炮姜是干姜炒过的,性温,能‘温中散寒’,就像给灶台点上火,把你被泻药浇灭的脾阳暖回来。”

李总听得很认真,连小吴都掏出手机记笔记:“岐大夫,这药要怎么煎啊?有没有什么要忌口的?”

“药要先泡半小时,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煎20分钟,一天喝两次,早晚各一次,”岐大夫叮嘱,“忌口可太重要了,这几天别吃辣的、油的、凉的,就喝小米粥、吃蒸山药,给脾胃减负。还有,别熬夜了,晚上11点前必须睡觉,《黄帝内经》说‘人卧则血归于肝’,肝养好了,也能帮脾胃运化。”

小吴赶紧应下来,扶着李总起身:“谢谢岐大夫,我们这就回去煎药,明天再来复诊。”

王婶看着他们走出去,对岐大夫说:“现在的年轻人啊,总觉得自己身体好,拼命折腾,等出了问题才想起调理。”

岐大夫摇摇头,又拿起《脾胃论》:“不是年轻人,是现在很多人都忘了‘脾胃为后天之本’的道理。就像李总,开火锅店赚了钱,却把自己的脾胃赔进去了,这才是真的得不偿失。”

四、复诊的“热惑”:虚热不是火,补气养血才是根

第二天一早,李总果然又来了,这次气色好了不少,虽然还是有些没力气,但已经不吐泻了,也不说胡话了。

“岐大夫,昨天喝了药,晚上就不拉肚子了,也没那么热了,”李总坐在长凳上,语气轻松了不少,“就是还是觉得口干,身上时不时发热,而且不想吃饭,浑身没力气。”

小吴在旁边补充:“李总今早还说,要不要再买点‘滋阴降火’的药,他怕这热再起来。”

岐大夫笑着摆摆手,又给李总摸了摸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