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脚趾缝里的痒,竟要从“肚子里的火”治起(2 / 3)
浇,看着暖乎,其实是把它烫得更没劲儿了。喝温粥,吃软面,让脾胃慢慢缓过来。”
张老师捏着方子,手指在“桂枝”那两个字上摸了摸:“岐大夫,这药……真能管脚痒?我总觉得隔着十万八千里。”
“你试试就知道了。”老岐往药柜走,“当年张仲景治‘水气病’,不也常从脾胃下手?湿邪是标,脾虚是本,本找着了,标自然就消了。”
张老师拿着方子去抓药,临走时又回头问:“那我还能熬夜改作业不?”
老岐正往药臼里捣杏仁,头也不抬:“你要是非熬,就把我这药当糖水喝——灶台的火刚捅旺,你半夜三更往灶膛里泼凉水,再好的柴也烧不起来。”
张老师没来的这半个月,岐仁堂的槐花都落了。这天傍晚,老岐正关窗,听见门外有人喊“岐大夫”,回头见是张老师,手里提着个布袋子,脸上的笑比上次松快多了。
“您给的药真神!”张老师一进门就把袋子往桌上放,“喝到第五天,脚就不怎么痒了,胃里也不反酸了,早上起来嘴里还清清爽爽的。这是我妈蒸的槐花糕,您尝尝。”
老岐捏了块槐花糕,甜丝丝的带着点清苦:“大便呢?成型了没?”
“成型了!”张老师点头跟捣蒜似的,“就是……这两天没注意,又犯了点老毛病。”
“咋了?”老岐放下糕点。
“上周学校模考,我带的班语文考得不好,”张老师挠了挠头,脸有点红,“我急得连着两晚没睡,盯着试卷改到天亮,晚上就啃了俩冷馒头垫肚子。前天早上起来,脚缝又开始痒,虽然没上次厉害,但胃里又开始发空,像揣了个冰疙瘩。”
老岐拉他坐下重新搭脉,这次的脉象比上次沉了些,舌苔倒是淡了点,只是舌尖依旧发白。“我早跟你说别熬夜,别吃冷的。”老岐叹口气,“脾上的火刚烧起来,你又给它浇凉水,还把柴禾抽了,它能不偷懒?”
张老师垂着眼皮没说话,手指抠着诊凳的木纹。老岐看他那样,放缓了语气:“你这毛病,不光是脾的事,根儿在‘肾’上。肾就像灶台底下的‘火种’,脾的火得靠它引着。你天天熬夜耗神,火种慢慢弱了,就算脾上添柴,烧一阵也得灭。这就像村里的水泵,井里没水,你再使劲摇把手,也抽不出水来。”
“那……还得加药?”张老师抬头。
“得加味‘附子’。”老岐往处方笺上添字,“附子这东西,性烈,能把肾里的火种给扒拉出来,让它顺着经络往上走,一直暖到脾上。这叫‘益火补土’,就像给井里添水,水泵才能转得起来。”
他把改好的方子递过去,上面多了“附子一钱”四个字。“这次别再任性了,”老岐指着方子,“晚上改作业别超过十一点,床头放个暖水袋,脚凉了就焐焐。早上别啃冷馒头,让你媳妇给你煮碗姜枣粥,喝着暖乎,也不耽误上班。”
张老师捏着方子,突然问:“岐大夫,我这毛病是不是得喝一辈子药?”
“药是引路人,路还得你自己走。”老岐往他手里塞了包炒薏米,“等脚彻底不痒了,胃里也舒服了,就把药停了。每天早上抓把薏米、红豆煮水喝,化化湿;晚上睡前搓搓后腰,就是肾的位置,搓到发热为止,比吃药管用。中医治病,不是光靠药把病压下去,是让你自己学会给身体‘添柴’——你把日子过暖了,病自然就不找你了。”
张老师拿着方子去抓药,这次没再问“管用不”,只是走到门口时回头说:“岐大夫,等放了暑假,我带媳妇孩子来给您送桃,自家树上结的。”
老岐挥挥手:“送啥桃,你把作业少改点,多陪陪孩子,比送啥都强。”
入伏那天,张老师真带着媳妇孩子来了。小男孩手里拎着个竹筐,里面装着粉扑扑的桃,见了老岐就喊“爷爷”,脆生生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