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岐大夫辨虚风:颤手不是风邪闹,原是髓海少了“粮”(4 / 6)

加入书签

,现在还不爱吃饭,粥都得哄着才肯咽两口。”

“跟脾胃也有关系。”岐大夫道,“《脾胃论》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娃脾胃弱,吃进去的奶饭化不了气血,肾精就更难补。得先调脾胃,再补肾精,双管齐下。”

他提笔写方子,字比给张老师开的时小了些,量也轻:“熟地黄用10克,别多,娃脾胃弱,多了消化不了;山萸肉5克,枸杞5克,这俩性子柔,补精不燥;再加3克炒白术,5克茯苓,健脾祛湿,让娃能好好吃饭;甘草2克,调和一下。”

写完递过去,又嘱咐:“煎药时少放水,煎成一小碗,分三次喂,别强灌。每天早上给娃煮个蛋黄羹,别放糖,慢慢喂。你自己也得注意,别熬夜,奶水要是够,多喂喂娃,你的气血足了,奶水也养人。”

林媳妇小心把方子折好,揣进兜里:“那天麻粉真不能用?前几天有个邻居说她孙子手抖,吃天麻粉好了……”

“那得看是啥情况。”岐大夫指着窗外的梧桐树,“树叶子黄了,有的是缺水,有的是生虫。生虫的得打药,缺水的得浇水,哪能都用一个法子?邻居家孙子说不定是实风,天麻能平肝祛风;你家娃是虚,用天麻就像给旱田浇凉水,越浇越糟。”

正说着,张老师背着个布包走进来,手里还拎着个竹编的小篮子,里头装着几个圆滚滚的橙子。“岐大夫,给您送橙子!”他声音亮堂,比上次来精神多了,右手稳稳地拎着篮子,一点不抖。

“这可不用客气。”岐大夫笑着接过来,“看你这气色,恢复得不错。”

“可不是嘛!”张老师坐下,自己倒了杯茶,“现在每天早上跟老伙计们在公园打太极,能连贯打完一套了。前儿还试着写了幅春联,虽然不如以前工整,但总算能看了。”他从布包里掏出张红纸,上面写着“平安是福”四个大字,笔画虽还有点颤,但力道匀了,不歪歪扭扭了。

林媳妇在旁边看着,眼睛亮了:“大爷,您也是手抖?现在好这么多了?”

“可不是!”张老师笑,“之前抖得端不住碗,吃了岐大夫的药,三个月就见好。你家娃咋了?”

“也手抖,岐大夫说是先天肾精不足。”林媳妇叹口气,“看您好这么多,我心里也踏实了。”

“得有耐心。”张老师拍了拍她的胳膊,“我那时候喝药,喝了快半年才稳当。岐大夫说我那是几十年耗的肾精,哪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娃小,恢复得快,肯定比我强。”

岐大夫给张老师诊了脉,又看了舌:“脉沉缓有力,舌面也润了,不用再吃附子、肉桂了,温得差不多了。”他改了方子,“熟地减到15克,加10克杜仲,补肝肾,强筋骨。你现在能活动了,筋骨得跟上。再加点麦芽、神曲,各10克,帮着消化,开春了胃口好,多吃点肉蛋,比药补得实在。”

张老师点头:“听您的!我现在啥都敢吃点了,之前怕犯病,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亏得您说‘脾胃养好了,啥都能化’,我现在早上喝小米粥,中午吃点瘦肉,晚上喝碗蔬菜汤,睡得香,精神也好。”

正说着,门帘被撞开,一个小伙子慌慌张张跑进来,手里抱着个老太太:“岐大夫!快救救我奶奶!她手抖得厉害,还头晕!”

老太太瘫在小伙子怀里,脸色发白,左手抖得像筛糠,右手紧紧抓着衣襟,嘴里哼哼着:“头……头沉……”

岐大夫赶紧让小伙子把老太太放在躺椅上,伸手摸她的脉——脉浮数,跳得快,又看她的舌,舌红苔黄,舌尖还有点刺。“先别急。”他按住老太太的太阳穴,轻轻揉了揉,“老太太这几天是不是受了风?有没有发烧?”

小伙子急道:“前天降温,她非要出去买菜,回来就说头疼,昨天开始手抖,今天早上就成这样了,还说头晕得站不住。”

岐大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