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岐大夫辨虚风:颤手不是风邪闹,原是髓海少了“粮”(3 / 6)

加入书签

精,性子平和,能帮着熟地添力气。附子减点量,之前用10克,现在用8克,免得温得太燥。”

“腿僵呢?好点没?”岐大夫问。

张老师试着抬了抬腿:“还是有点僵,但比之前强了,能慢慢蹲下了。那天小孙子来,我还蹲下去给他捡了个小球呢!”

“别急,筋脉柔过来得慢些。”岐大夫把方子递过去,“再喝两周,下周来复诊,咱们再调调。”

又过了一个月,张老师再来时,不用王桂枝扶了,自己慢悠悠地走进来,右手虽然还微微颤,但能自己端起茶杯了。

“岐大夫,您看!”他试着伸出右手,在空中停了停,虽然还有点抖,但幅度小了大半,“昨天我还试着写了个字,虽然歪歪扭扭,但能握住笔了!”

王桂枝从布包里掏出张纸,上面是个“安”字,笔画虽然抖,但没断:“您瞧瞧,这要是搁以前,笔早就掉了!”

岐大夫笑着点头,又看舌摸脉,然后在方子上加了山药:“加15克山药,健脾补肺,也能固肾。现在肾精补得差不多了,得让脾胃多帮衬着,把后天的气血补上来,跟先天的肾精接上,这样才稳当。”

“还得喝多久药啊?”张老师问,眼里有了光。

“再喝两个月,慢慢减量。”岐大夫道,“现在是‘补’,等手抖腿僵好了大半,就该‘养’了。到时候把附子、肉桂停了,加些茯苓、白术,健脾祛湿,让身子自己能攒住气血。”

转眼到了冬天,青石桥上结了薄冰,张老师裹着棉袄,自己拄着拐杖来复诊。这次他右手几乎不抖了,左手扶着拐杖,走得稳稳的,左腿也不往外画圈了。

“岐大夫,我能自己用筷子吃饭了!”他坐下就笑,“前儿全家吃饺子,我自己夹了三个,一个没掉!小孙子还说‘爷爷真棒’!”

岐大夫看他气色,脸上有了血色,眼也亮了,摸脉时脉沉而有力,不再像之前那样细弱。“差不多了。”他改了方子,把熟地减到20克,加了当归尾,“稍微活血,让筋脉更通些。开春暖和了,每天下楼晒晒太阳,太阳是天之阳气,能帮着补肾阳,比药还管用。”

开春后,王桂枝来给张老师抓药,顺带拎了袋新炒的花生:“岐大夫,您尝尝!老张现在能自己遛弯了,早上还跟老伙计们在公园下棋呢,就是握棋子时还有点抖,但不耽误。”

岐大夫接过花生,笑着说:“这就好。虚风这东西,你越拿祛风药赶,它越闹;你好好补养着,把髓海填实了,它没地方闹,自个儿就歇了。”

正说着,有个年轻媳妇抱着孩子进来,孩子约莫三岁,手抖得厉害,拿玩具都拿不住。“岐大夫,您给看看我家娃。”媳妇急得眼圈红,“有人说这是‘风抽’,让我给娃吃点天麻粉,我没敢给……”

岐大夫赶紧让孩子坐下,看了看孩子的舌,又摸了摸脉,然后抬头对媳妇说:“别听旁人瞎说,这娃不是风抽,是先天肾精不足...。

那年轻媳妇姓林,抱着孩子坐在竹椅上,手还紧紧攥着孩子的小棉袄角:“岐大夫,您说这娃是先天不足?那能补回来不?我这心里直打鼓,总怕耽误了娃。”

孩子叫念念,这会儿不闹,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看药柜上的铜葫芦,小手偶尔颤一下,想抓桌角的药碾子,却因为手抖抓不住,急得哼唧了两声。

岐大夫摸了摸念念的头顶,又轻轻捏了捏他的小手——手指细瘦,指节处没什么肉,手心潮乎乎的。“别慌,娃还小,先天不足能靠后天补。”他取过个小脉枕,让念念的小手搭在上面,指尖轻轻按着,“你看这脉,细但有劲儿,说明底子没虚透,就是肾精没攒够,像刚播了种的田,缺场透雨。”

林媳妇眼圈红了:“都怪我,那时候开店贪活儿,天天后半夜才睡,有时候忙起来连饭都忘了吃。娃生下来就比别家娃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