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岐大夫巧治累出来的怪病——十三斤人参扶起垮掉的身子骨(2 / 3)
打底,加了附子和人参。黄芪、白术这些是补脾胃的,就像给您的'磨盘'添力气;附子是暖身子的,《神农本草经》说它'温中行气',能把您骨子里的寒气赶出去;人参是补气的,就像给快熄灭的火堆添柴,《本草纲目》说它'补五脏,安精神',您这亏空太大,得用重药补。"
王建军接过药方,看着上面"人参三钱"的字样,眉头又拧起来:"大夫,这人参可贵了......"
"治病要紧。"岐大夫拍拍他的肩膀,"您这病拖不得,再耗下去,怕连筷子都拿不住了。我给您用的是老山参,劲儿足,能顶得住。先拿五付药,每天早晚煎着喝,煎的时候放两块生姜,就像给药汤加个'向导',引着药力往脾胃走。"
王建军揣着药方去抓药,小张在旁边碾着茯苓,小声问:"师父,他这脉浮大虚数,明明像热证,您怎么断定是虚寒呢?"
岐大夫指着窗外的向日葵:"你看那向日葵,太阳足的时候,杆儿挺得笔直;要是缺了水,看着枝繁叶茂,根底下早就空了,风一吹就倒。他这脉看着浮大,是因为阳气太虚,撑不住了才往外跑,就像人快没劲儿的时候,反倒会拼尽全力喊两声。《难经》里说'浮为虚,沉为实',就是这个道理。"
五天后,王建军又来了,脸上的灰败气色退了些,胳膊上的肿胀消下去不少。"岐大夫,真神了!喝到第三付药,夜里就不发烧了,盗汗也少了,昨天试着搬了捆钢筋,胳膊没那么疼了。"
岐大夫再给他诊脉,脉搏比上次沉稳些,但还是偏弱。"接着喝,我再给您加两钱当归,《金匮要略》说'气血同源',补气的同时得养血,就像给土地又施肥又浇水,庄稼才能长得好。"
就这样,王建军每隔十天来复诊一次,岐大夫根据他的情况调整药方,人参的量始终没减。工地上的工友见他一天天好起来,都打趣说:"建军,你这是把药当饭吃了,怕是把彩礼钱都喝进肚子里了。"
王建军总是嘿嘿笑:"钱没了能再挣,身子垮了可就啥都没了。岐大夫说了,我这是亏空太大,得慢慢补。"
转眼到了秋收,王建军的胳膊腿彻底不疼了,肿胀全消,脸上有了血色,干活也有劲儿了。这天他来谢诊,手里拎着一篮子新摘的冬枣,红扑扑的像小灯笼。
"岐大夫,您数数,这是最后一付药了。"王建军把药方递过来,"我儿子昨天领对象回家了,说年底就结婚,多亏了您啊!"
岐大夫看着他精气神十足的样子,翻开诊病的本子:"您这前后喝了一百二十多付药,光人参就用了十三斤,附子、干姜各一斤多。"
小张在旁边吐了吐舌头:"师父,这用量够咱们药柜半年的存货了。"
"《黄帝内经》说'大虚必大补',他这一年耗的气血,就像水库见底了,不把闸门开大了放水,怎么能灌满?"岐大夫拿起一颗冬枣,"您看这枣子,得从开花到结果慢慢长,急不得。治病也一样,尤其是虚证,得有耐心,就像给干涸的田地浇水,得一点点渗进去,才能真正浇透。"
王建军临走时,岐大夫又给他开了些十全大补汤的丸药:"这丸药您带回家慢慢吃,就像给地里盖层肥,巩固巩固。以后可别那么拼命了,《素问》里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才是养生的根本。"
傍晚时分,夕阳透过窗棂照进诊室,在药柜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小张整理药方时,发现王建军的病历本上写着:"劳伤脾胃,阳气亏虚,法当温补,方用补中益气加参附,后以十全大补收功。"字迹苍劲有力,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向日葵,花盘沉甸甸的,杆儿挺得笔直。
岐大夫坐在竹椅上,慢悠悠地摇着蒲扇,鼻尖的药香混着窗外的桂花香,让人心里踏实。他知道,这世间的病,多半是累出来、熬出来的,而好的大夫,就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