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头痛呕吐三年犯,一片生姜能缓解?岐大夫:病根在脾胃》(1 / 3)
春分刚过,老街的玉兰花开得正盛,白莹莹的花瓣落了一地,像铺了层雪。岐仁堂的木门敞开着,药香混着花香飘出去老远。岐大夫正坐在竹椅上,慢悠悠地翻着《脾胃论》,忽然听见门口传来一阵熟悉的脚步声。
"岐大夫,您可得给我好好看看,这老毛病又犯了。"进来的是税务局的谭科长,四十多岁,戴着副金丝眼镜,脸色发白,一手捂着额头,一手拿着个保温杯,说话时眉头皱得像个疙瘩。
岐大夫放下书,指了指诊凳:"坐,先歇歇。看你这脸色,怕是又吐了?"
谭科长刚坐下就直叹气:"可不是嘛!今早上刚到单位,头就开始疼,像有根筋往紧了拽,没过十分钟就开始吐,全是清水,苦得厉害。我赶紧从办公室抽屉里摸出块生姜,嚼了几口,才算缓过来。"他拧开保温杯,里面泡着几片生姜,"您说怪不怪,啥药都不管用,就这生姜,一吃就灵,可总不能天天嚼生姜过日子啊。"
岐大夫伸出手指搭在他腕上,指尖下的脉沉细而迟,像浸了水的棉线,按下去软绵绵的。又看了看他的舌头,淡白得像没熟的梨,边缘还有一圈浅浅的齿痕,苔白腻,像蒙了层薄霜。"这毛病多少年了?"
"快三年了。"谭科长揉着太阳穴,"一开始是换季的时候犯,后来不分冬夏,有时候开会开得好好的,头一疼就得赶紧找生姜,不然能吐得昏天黑地。去过大医院,做了脑CT、胃镜,啥毛病都没查出来,医生说可能是神经官能症,开了维生素,吃了也没用。"
岐大夫拿起桌上的茶壶,往两个杯子里倒了热水:"来,先喝口热水暖暖。你这毛病,跟你这杯子里的生姜有关系。"
谭科长愣了愣:"生姜?它不是治病的吗?"
"是治病,但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岐大夫笑了笑,指着窗外的玉兰树,"你看这树,要是根上受了冻,叶子会蔫,开花也费劲。这时候你往叶子上喷水,看着精神点了,可根上的寒气没除,过两天还得蔫。你这生姜就像往叶子上喷水,能暂时缓一缓,可寒气还在肚子里呢。"
他拿起谭科长的保温杯,倒出一片泡软的生姜:"生姜性温,能温中止呕,就像给冻着的灶台点个小火苗,暂时能化掉点寒气。可你这寒气不是一天两天了,是中气虚寒,就像灶台的火快灭了,光靠几片生姜,哪能烧起来?"
谭科长听得眼睛发亮:"中气虚寒?难怪我总觉得肚子凉飕飕的,冬天得揣个暖水袋,夏天不敢吹空调,一吃冰的准犯病。"
"这就对了。"岐大夫拿起笔,在处方笺上写下"六君子汤加当归、黄芪、木香、炮姜",一边写一边说,"《黄帝内经》说'脾为胃行其津液',你这脾胃就像家里的厨师,本来就没力气,还总受冻(贪凉饮冷),炒出来的菜都是凉的,津液运化不了,就变成清水往上涌,这就是你吐清水的原因。"
他指着方子上的药材:"人参补元气,给厨师添把劲;白术燥湿健脾,把灶台擦干净;茯苓利水,疏通下水道;甘草调和,让大家劲往一处使。这四味就是四君子汤,补气的底子。"
谭科长看着方子:"那陈皮和半夏呢?"
"陈皮理气化痰,能把脾胃里的浊气顺出去,就像开窗户通风;半夏燥湿,专化那些黏糊糊的痰饮,好比用抹布擦桌子上的油渍。"岐大夫继续说,"再加黄芪,帮着人参补气,就像给厨师搭个帮手;当归养血,血能载气,气血同补才有力气;木香行气,不让补药滞住,就像给厨房开个小风扇;最关键是这炮姜,比生姜温性更持久,能慢慢把灶台的火焐起来,还不燥烈,这才是治本的关键。"
药铺伙计小郑正在柜台后抓药,听见这话插了句嘴:"谭科长,您是不是总爱喝冰啤酒?上次我见您在便利店买了三瓶冰镇的。"
谭科长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夏天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