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岐仁堂里话疟子:补好脾胃病自消(3 / 3)
六君子汤加香附、山栀子。”岐大夫写着方子,“六君子汤补脾胃,香附能理气,把你堵着的气顺开;山栀子清肝火,就像给烧得太旺的炉子泼点凉水。你这病,得先顺气,再清火,最后补脾胃,气顺了,火消了,脾胃才能好好干活。”他顿了顿,“下次再生气,先深呼吸三分钟,别拿自己的脾胃撒气。”
连着忙了两天,老张又来了,这次脸色好多了,就是还有点黄。“岐大夫,您那药真管用,肚子不胀了,也不反酸了,就是疟子还没好,昨天傍晚又发了回。”
岐大夫再搭脉,脉比上次匀了些,舌苔也薄了。“积滞去了,就不用枳实、厚朴了,单用六君子汤就行。《神农本草经》说人参‘补五脏,安精神’,白术‘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你现在得好好补脾胃,正气足了,疟子自然就没了。”
过了几天,刘老师带了个邻居来,说是也得了疟子,发热的时候总想吃冰的,吃了就舒服点,可过会儿更难受。岐大夫听了直摇头:“疟子发热的时候,就像正邪在打架,你这时候吃冰的,看似舒服,其实是伤了脾胃阳气。脾胃是后天之本,就像家里的粮仓,粮仓坏了,正气没粮草,咋跟邪气斗?”
他让阿明切了块生姜,“回去把生姜熬成浓汤,趁热喝,喝得微微出汗,这能截疟。《本草纲目》说生姜‘温中止呕,发汗解表’,趁热喝能助阳气,把邪气往外赶。记住,发热时千万别吃生冷,忍过那阵子,病才能好得快。”
又过了半个月,老张痊愈了,特地拎了袋自家种的西红柿来。“岐大夫,我这病好利索了,干活也有力气了。就是有个事儿不明白,为啥有的人感冒能吃能喝,我这就吃不下?”
岐大夫正在翻《薛立斋医案》,闻言笑了:“薛先生早说过,内伤病多影响饮食,外感病一般不影响。你这看着是疟子,其实根在脾胃虚,是内伤夹外感,所以吃不下;要是单纯外感风寒,脾胃没受伤,自然能吃能喝。”他指着书,“就像打仗,要是敌人只在城外,家里粮仓没事,就能正常供应粮草;要是敌人打进粮仓了,粮草没了,兵丁就没力气了。”
老张似懂非懂:“那以后咋预防?”
“外感好利索了,赶紧用补中益气汤补正气。”岐大夫说,“《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你平时脾胃就虚,这次好彻底了,得把正气补起来,就像给城墙加加固,下次邪气就进不来了。别等病好了就不管了,也别总想着用猛药驱邪,那样会伤脾胃,病就好不了根。”
入秋时,岐仁堂门口的梧桐叶落了一地,阿明正扫着叶子,老张骑着电动车从门口过,按了按喇叭,喊着:“岐大夫,我这阵子吃饭香,干活也有劲,谢谢您啊!”
岐大夫站在门口笑,手里的蒲扇轻轻摇着,药香混着桂花香飘得老远。他知道,这城乡结合部的日子里,总有人因为劳累、贪凉、动气伤了脾胃,而他这岐仁堂,就像个守着脾胃的岗哨,用那些草木根茎,护着大家伙儿的后天之本,让日子过得踏实些,再踏实些。
后来,阿明在药柜上贴了张纸条,是岐大夫写的:“脾胃好,百病少;护脾胃,吃暖饭,少动气,别贪凉。”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纸条上,每个字都透着股暖乎乎的劲儿,像岐仁堂里常年不散的药香,让人安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