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写字楼里的"反复感冒记"——当参苏饮遇上补中益气汤(3 / 3)

加入书签

麻、柴胡的量减了,加五味子收敛肺气,炮姜温煦中焦。就像盖房子,地基稳固了,还要把屋顶的瓦片铺密实,别让风雨再漏进来。"

小杏儿在一旁教苏先生做"健脾操":"每天饭后揉腹三百下,从心窝到肚脐,顺时针逆时针各半。还有啊,办公室空调别开太低,备件薄外套,中午抽空晒晒太阳,比喝多少补药都强。"

苏先生连连应着,忽然想起什么:"岐大夫,我看您诊病总翻那些老书,现在都2025年了,这些老方子还管用吗?"

岐大夫哈哈大笑,指着墙上的《黄帝内经》拓片:"你看那上面写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再过两千年也不过时。就像您办公室的电脑,不管升级多少代,核心处理器的原理不变。中医的'理法方药'就像这处理器,变的是症状表现,不变的是辨证论治的根本。"

窗外的梅雨不知何时停了,一缕夕阳透过窗棂,照在药柜的标签上——黄芪、党参、白术......这些带着草木气息的药材,在暮色里泛着温润的光。苏先生走出岐仁堂时,深深吸了口雨后的空气,鼻腔通畅,胸口也不再憋闷。他摸摸口袋里的补中益气汤药方,忽然觉得,比起写字楼里的KPI,这副"固护正气"的方子,才是更重要的人生指南。

尾声:街角的中医智慧

三个月后,苏先生再来岐仁堂时,穿了件运动夹克,脸色红润,说话声音都洪亮了。"岐大夫,我现在每周去公园打两次八段锦,午饭不再吃拉面了,自己带便当,有山药、南瓜和炒扁豆。上个月部门体检,医生说我气血比以前好多了!"

岐大夫正在晒黄芪,闻言笑道:"《脾胃论》里说'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您看,老祖宗的话没错吧?"

小杏儿在一旁整理医案,忽然指着苏先生的初诊记录:"师父,您说现在为啥好多人感冒总不好?是不是都跟苏先生似的,只想着'灭火',忘了给身体'添柴'?"

岐大夫望着街上匆匆而过的行人,他们有的裹着外套抵御空调冷气,有的边走边啃着冰奶茶。他捋了捋胡须,缓缓道:"《伤寒论》开篇就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可现代人的'太阳病',多是从'少阴不足'开始的。久坐伤气,冷饮伤脾,熬夜伤肾,正气先虚了,外邪自然趁虚而入。就像那棵歪脖子树,风一吹就晃,光摇树叶没用,得把根扎稳。"

夕阳把岐仁堂的影子拉得老长,药香混着雨后泥土的气息,在街角静静弥漫。路过的年轻人好奇地探头看,只见穿蓝布褂子的老中医正给弟子讲着什么,桌上的线装书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八个字,在暮色中闪着温润的光。这或许就是中医的智慧——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像修缮一座老房子,从地基到砖瓦,都得悉心养护,才能抵御岁月的风雨。而那些反复感冒的现代人,缺的或许正是这样一份"固本培元"的耐心与智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