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写字楼里的"反复感冒记"——当参苏饮遇上补中益气汤(2 / 3)
空调了。"
第二章:补中益气汤的"固城之计"
三剂参苏饮下去,苏先生的咳嗽果然轻了,鼻塞也通了。他特意来岐仁堂道谢,进门时脚步都轻快了些:"岐大夫,您这药真神了!昨天同事还说我脸色没那么青了。"
岐大夫却没接话,再次搭脉后皱起了眉:"脉虽不浮了,但尺部仍沉弱,舌面水滑。您这脾胃之气还没补上来呢。"他翻开《金匮要略》,指着"四季脾旺不受邪"那段,"《金匮》说得明白,脾胃是后天之本,就像城里的粮仓,粮仓充实,城墙才坚固。您之前总感冒,根子在脾胃气虚,肌表的'腠理'不密实,就像城墙砖缝太大,风一吹就透。"
苏先生摸摸后脑勺:"我确实吃饭不规律,午饭常在公司楼下吃碗拉面,晚上回家累得不想动,随便对付点冷食。"
"这就对了!"岐大夫拿出个小药罐,里面是炒白术和炙甘草,"脾喜温燥,恶寒湿。您总吃冷食、吹空调,等于往粮仓里泼水。现在外感风寒虽去,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道理不能忘。我给您开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升麻、柴胡升提清阳,就像给城墙砌砖加瓦,把腠理固护严实。"
小杏儿在一旁打趣:"苏先生,这补中益气汤得喝段时间,就像盖房子不能只砌一层砖,得把地基打牢。"
苏先生连连点头,可转身回到公司,就把岐大夫的话抛到了脑后。月底冲业绩,他又开始熬夜加班,盒饭对付三餐,还跟客户喝了顿大酒。更要命的是,部门评优没评上,他憋着一肚子火,晚上对着电脑越想越气,结果第二天早上起来,嗓子又疼得说不出话,鼻塞比上次还严重。
第三章:误服苦药的"城门失火"
这次苏先生学"聪明"了,想起上次参苏饮有效,就照着方子抓了三剂。可喝下去不仅没好,反而肚子胀得像个皮球,吃不下饭,连喝口水都觉得堵得慌。他想起同事说"上火就得下火",又自作主张加了黄连、枳实,这下更糟了——小便短少得像涓涓细流,整个人蔫得像霜打的茄子。
妻子急得直跺脚:"让你别乱吃药!赶紧去岐仁堂看看吧!"
当苏先生扶着腰走进岐仁堂时,脸色灰败得像张旧报纸。岐大夫一搭脉,眉头拧成了疙瘩:"脉沉细如丝,尺部几乎按不到。腹胀如鼓,小便癃闭......"他翻开《景岳全书》,指着"治胀当辨虚实"那篇,"您这是典型的'误下伤正'!之前用参苏饮是'攻补兼施',现在正气未复,却用黄连苦寒败胃,枳实破气消胀,好比刚打完仗,不赶紧安抚百姓、补充粮草,反而把城墙拆了去修战壕,能不出乱子吗?"
小杏儿端来温毛巾,苏先生捂着肚子直哼哼:"我现在感觉肚子里像塞了团湿棉花,喘气都费劲。"
"《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您脾胃本虚,又用攻伐之药,脾的运化功能彻底垮了。"岐大夫拿起炮姜,在手里搓了搓,"就像厨房的灶台,火本来就小,您还往上泼水,饭能煮熟吗?现在得先把脾胃的'火'温起来,用六君子汤加味: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祛湿,陈皮、半夏化痰理气,再加上炮姜温脾散寒,熟地黄滋肾水,五味子收敛耗散的肺气。这叫'补土生金,滋水涵木',先把脾胃这个'灶台'修好,再谈别的。"
苏先生听得直冒冷汗:"原来我瞎吃药,把脾胃伤这么重啊......"
第四章:岐黄妙手的"固本之策"
两剂药下去,苏先生的腹胀果然消了,小便也通利了。他再来复诊时,手里提着袋新鲜的山药:"岐大夫,我听您的话,这几天都喝小米粥,放了点山药和大枣,感觉肚子舒服多了。"
岐大夫欣慰地点点头,脉案上写道:"脾虚渐复,仍需培补后天。"他换了方子:"补中益气汤加炮姜、五味子。这次把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