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一剂来复汤的生死辩证法(2 / 3)
能收敛元气,固涩滑脱’的本事。就像船要沉了,得用粗缆绳才能拽住,细麻绳不顶用。”
他又叮嘱:“这药得用砂锅煎,水开后小火煮20分钟,只煎一次,取浓汁温服。喝药后躺半小时,别起身,让药性慢慢渗进去。这三天别吃生冷,也别出门吹风,就喝小米粥,让脾胃歇着。”
三天后,李大爷由儿子扶着再来,气色好了不少,喘得轻了,能说完整的句子:“岐大夫,这药真神!喝第一碗就觉得嗓子眼松快了,当晚没盗汗,能平躺睡俩钟头。就是还有点烧心,手脚还是烫。”
岐大夫诊脉后笑道:“元气固住了,该调阴阳了。”他取来生山药,雪白的饮片透着粉性:“张锡纯最推崇山药,说它‘能滋阴又能补气,能滑润又能收涩’,您这病,得用它当主帅。”他重新写方:“参赭镇气汤加减——生山药30g、人参10g补肺脾之气,就像给炉子添柴;熟地15g、山萸肉15g滋肾阴,好比加水;生赭石18g重镇降逆,治您这喘,就像给烧开的水壶挪个凉地;生龙骨、生牡蛎各15g固摄,炒苏子6g降痰,白芍12g敛阴,甘草6g调和。”
李大爷儿子不解:“这里面没补阳的药啊?我爸不是阳虚吗?”
“您看这方子,”岐大夫指着生山药和人参,“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入脾,性温不燥;人参甘温补气,这两味合起来,就是‘阳中求阴’。张锡纯说‘阴阳互根’,补阴时加些补气药,阴就生得快;补阳时加些滋阴药,阳就长得稳。您父亲现在痰湿还重,贸然用附子会助湿生热,得先把气逆和痰湿调顺了。”
他让徒弟取来生赭石,沉甸甸的红棕色矿石泛着金属光泽:“这赭石是降逆的好手,您父亲喘得厉害,是气逆不降,就像烟囱倒烟,得用它把往上冲的气拽下来。《本草纲目》说它‘坠痰涎,止呕吐’,配合苏子,一降气一化痰,喘就能轻大半。”
服药五天后,李大爷的喘减轻了大半,夜里能睡四五个钟头,手心的热劲也缓了。复诊时,他能自己走进诊室,只是说话还有点气短。岐大夫看他舌苔薄了些,脉象沉缓有力了,便在原方基础上加了炒白术12g、茯苓10g:“现在该顾护脾胃了。《黄帝内经》说‘有胃气则生’,脾胃是粮仓,粮仓满了,气血才有来源。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渗湿,加这两味,就是帮您把吃进去的东西化成气血,而不是变成痰湿。”
又过半月,李大爷再来时,已经能提着一篮自家种的菠菜进门。“岐大夫,您这药真神!现在不喘了,手脚也不烫了,后腰还暖暖的。就是还有点痰多,早上起来得咳几声。”
岐大夫笑着调整方子:“这是痰湿在往外排。给您换薯蓣纳气汤——生山药30g、熟地15g、山萸肉15g滋肾纳气,柿霜饼12g润肺化痰,炒牛蒡子6g、炒苏子6g降气,生龙骨15g固摄,甘草6g调和。这方子比参赭镇气汤平和,适合长期调理,把您这‘气根’扎牢。”
他指着窗外的老槐树:“您看这树,秋天落叶,是为了保存元气;春天发芽,得先长根。人老了,就像这树,得把根(肾)养壮,把叶子(肺)护好,中间的树干(脾胃)结实,才能抗住风霜。”
旁边抓药的小张趁机请教:“师父,怎么判断病人是阴虚还是阳虚啊?我总搞混。”
岐大夫取来两块舌诊模型:“你看这阴虚舌,舌红瘦,苔少甚至无苔,像旱地里的裂缝;阳虚舌呢,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像泡在水里的海绵。再看脉象,阴虚脉细数,像细线绷得紧;阳虚脉沉迟,像闷在水里的鼓。但老年人多是阴阳两虚,得看哪个偏重——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喜冷饮,是阴虚重;畏寒肢冷、便溏、夜尿多,是阳虚重。”
他又拿出张锡纯的“十全育真汤”方解:“对付这种久虚夹瘀的,张锡纯用了三棱、莪术,说‘虚中夹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