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岐仁堂里的少女心事:一碗汤药调气血(2 / 3)

加入书签

这情况,叫'倒经',也叫'经行吐衄',就是月经该来的时候没来,反而从鼻子或嘴巴出血。中医认为,血随气行,气逆则血逆。你学习压力大,肝气郁结,气没地方去,就往上冲,本来该往下走的经血,被这股逆气带着往上跑,跑到鼻子就成了鼻血。"

小薇母亲恍然大悟:"怪不得!每次她模考成绩不好,就说头疼,过两天就流鼻血。我还以为是上火,给她喝了不少凉茶,反而更严重了......"

"凉茶可不能乱喝。"岐大夫摇摇头,"她这不是实火,是虚火。肝气郁结久了,会化火,但她本身脾虚,气血不足,是虚火上浮。凉茶寒凉,越喝越伤脾,脾更虚,气血更不足,火就更旺,形成恶性循环。"他指着小薇的舌头,"你看她舌尖红,是心火;舌面淡,是脾虚;手脚凉,是阳虚;大便干,是津液不足——这些都是相互关联的。"

小薇母亲着急地问:"那该怎么办啊?大夫,您给想想办法,别影响她高考。"

岐大夫安抚地笑了笑:"别急,问题不大。她这主要是三个问题:一是阳明燥结,大肠不通;二是肝郁气滞,血不归经;三是脾虚失运,气血不足。咱们一步一步来调理。"

他铺开处方笺,毛笔蘸了墨,在纸上写下药名:"先给你开个方子,从麻仁丸加减来的。麻子仁五钱,杏仁三钱,炒白芍四钱,厚朴二钱,枳实二钱,大黄一钱,益母草五钱,桃仁二钱。"

"麻仁丸是《伤寒论》里的方子,本来是治'脾约'证的。"岐大夫边写边解释,"脾约,就是脾被约束了,不能正常运化津液,导致大肠干燥,大便秘结。你看小薇,大便干,两三天一次,就是阳明燥结。"

他指着处方上的药名:"麻子仁是君药,味甘平,能润肠通便,就像给干燥的肠道加点润滑剂。杏仁呢,味苦温,能降肺气,中医说'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降了,大肠的气也跟着通,就像给水管通了气,水流得更顺畅。"

"厚朴和枳实,都是理气的药。"他继续说,"厚朴味苦辛温,能行气除满;枳实味苦微寒,能破气消积。这两味药配合,能把肠道里的胀气排出去,让气机通畅。大黄是泻热通便的,但这里只用了一钱,还得后下——就是药快煎好的时候再放进去,煮五分钟就行,这样既能泻热,又不会太猛,免得伤了正气。"

小薇母亲听到"大黄"有些紧张:"大夫,这大黄不是泻药吗?她本来就没胃口,吃了会不会更虚?"

"问得好。"岐大夫赞许地点点头,"所以我加了白芍和益母草、桃仁。白芍味甘酸,能养血柔肝,肝气不那么急躁了,就不会往上冲;同时白芍还能缓急止痛,她不是肚子疼吗?白芍能缓解。益母草是妇科良药,能活血调经,让经血归位;桃仁味苦平,能破血行瘀,把瘀堵的血通开,月经颜色发黑,就是有瘀血。"

他把处方叠好递给小薇母亲:"这方子,既治阳明的燥结,又调厥阴的瘀血,还兼顾养血,算是标本同治。你看,麻子仁、杏仁润其燥,厚朴、枳实理其气,大黄通其滞,白芍养其血,益母草、桃仁活其瘀——这样一来,燥结得通,瘀血得化,肝气得舒,经血自然就正常了。"

"那饮食上要注意什么?"小薇母亲小心地把处方放进包里。

"忌生冷寒凉,冰饮、冰淇淋绝对不能吃,西瓜、梨这些寒性水果也要少吃。"岐大夫叮嘱,"多吃点温性的,比如南瓜、山药、土豆,这些能健脾。早上可以煮点小米粥,加几颗红枣,小米养脾,红枣补血。"他又看向小薇,"课间一定要出去走走,哪怕绕着教室走两圈也好。久坐伤脾,动一动,气血才能流通开。"

小薇认真地点头:"我知道了,以后课间一定出去活动。"

"这药先吃三副,每天一副。"岐大夫说,"一副药加九碗水,泡半小时,大火烧开,小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