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岐仁堂里的"共存"之道(3 / 4)
之间,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疾',肿块这东西,大多是寒邪把气血冻住了,结成了块,得用温药慢慢化,就像春天化冻,冰慢慢变成水,急不来。\"
老太太叹了口气:\"要是早知道这些,我家老头子也不至于......\"
\"现在知道也不晚,\"岐大夫安慰她,\"好多人查出肿块就慌了,恨不得立马除掉,结果越折腾越糟。你看那些没查出来的,带着肿块活了一辈子,不也好好的?关键是别惊扰它,同时把自己的阳气养好,正气足了,邪气自然不敢嚣张。\"
李大爷的治疗持续了半年。从一开始的只能喝米汤,到后来能吃馒头、喝小米粥;从整天躺在床上,到能在院子里晒太阳、跟老伙计下棋。虽然复查时肿块还在,但比原来小了一半,医生说控制得很好。
这天,李大爷让儿子拎了一篮子自家种的橘子来谢岐大夫。\"岐大夫,您这药喝着心里踏实,不像化疗,喝下去浑身都难受。\"他剥开个橘子,递给岐大夫,\"您说的'共存',我现在信了,只要我能吃能喝,能陪着孙子长大,这肿块爱咋地咋地。\"
岐大夫接过橘子,掰了一瓣放进嘴里:\"这就对了。人活着,靠的是一股阳气,阳气足,啥病都能扛一扛;阳气虚,没病也能熬出病。不管啥病,先把阳气保住,把胃气顾好,就有底气。\"他转头对旁边抄方的小周说,\"你记着,治这种病,就像种庄稼,三分靠药,七分靠养。养啥?养阳气,养胃气,养心情。肝气郁结的人爱生这病,你看那些爱着急、爱生气的,是不是容易生病?《素问》说'暴忧之病也',心情郁结,阳气就不通,不通的地方就容易长肿块。\"
小周在本子上记着:\"师父,那是不是所有肿块都能用温药?有的人发烧、口渴,看着像热证啊。\"
\"那得看是真热还是假热,\"岐大夫指着窗外的太阳,\"夏天中午太阳毒,看着热,可到了夜里就凉了;有的人表面发烧、口渴,其实是内里太寒,把热气逼到外面来了,就像冰窖里点了堆火,外面看着热,里面还是冰的。这时候要是用凉药,就像往冰窖里泼冷水,越泼越寒。得用温药把里面的冰化了,外面的热自然就退了。\"他拿起桌上的四逆汤方,\"你看这方子,附子、干姜都是大热的药,就是用来化冰的,冰化了,气血通了,病邪就没地方待了。\"
正说着,镇上的张老师来了。他前阵子查出胃里有个小肿块,吓得好几天睡不着觉,听李大爷说岐大夫看得好,特地来问问。
岐大夫给他诊完脉,说:\"你这是脾胃虚寒,加上前些年跟人怄气,肝气郁结,把胃气堵了。不算重,别担心。\"他开了附桂理中汤加砂仁、半夏,\"先把脾胃暖起来,再舒舒肝气,平时少生气,多吃点小米粥、山药,慢慢就好了。记住,别去做那些伤胃气的治疗,你现在能吃能喝,就是最大的本钱。\"
张老师拿着方子,心里踏实多了:\"岐大夫,听您一说,我这心就放下来了。\"
\"放轻松就对了,\"岐大夫送他到门口,\"人身上的阳气,就像火苗,你越紧张,火苗越旺不起来;心情舒畅了,火苗才能烧得旺。火苗旺了,啥邪祟都不怕。\"
夕阳透过药柜的格子,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药香混着橘子的甜味,在空气里慢慢飘。岐大夫看着街上往来的行人,心里想:医者,不只是治病,更是治心。让病人明白\"阳气为贵,胃气为本\"的道理,比开多少方子都管用。
后来,岐仁堂里来看肿块的人渐渐多了。岐大夫总是先跟他们讲\"共存\"的道理,讲阳气的重要性,讲顾护胃气的法子。有的人半信半疑,有的人试着治了几个月,发现真的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便成了岐大夫的\"活广告\"。
小周问岐大夫:\"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