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千里求医逢歧路,仁心妙手起沉疴(2 / 3)

加入书签

中焦脾胃,就像给锅里添柴,让脾胃这个'后天之本'运转起来。\"

他指着药方上的药名:\"附子这味药,《神农本草经》说它'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是回阳救逆的要药。但要用得恰到好处,就像冬天烧火,柴少了不暖和,柴多了又怕烧过了头。\"

处方写好,是:麻黄15g,细辛15g,附子45g,红参20g,五灵脂15g,茯苓30g,白术30g,干姜30g,川牛膝30g,肉苁蓉30g,仙灵脾30g,砂仁10g,生麦芽30g,黄芪30g,桂枝30g,白芍20g,炙甘草15g,生姜15片,大枣10枚。

\"这药要先煎附子,煮开后再小火炖一个小时,再放其他药。\"岐大夫特意叮嘱,\"另外,回去后每天用艾灸关元、中脘、气海这三个穴位,每个穴位灸一刻钟。关元是人身元气所在,中脘管脾胃,气海能补气,就像给身体的小火炉添柴加炭。\"

王大哥捧着药方,手指微微发抖:\"谢谢您,大夫!我们这就回去抓药,一定按您说的做。\"

岐大夫送他们到门口,看着救护车消失在巷口的拐角,回头对学徒说:\"《难经》讲'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这姑娘的病积郁太久,阳虚到了极点,就像快熄灭的炭火,第一剂药只能算投石问路。\"

三、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一周后,王大哥打来电话,声音透着沮丧:\"大夫,药吃完了,好像没啥变化......\"

岐大夫并不意外:\"她这病不是一天两天得的,就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伤寒论》说'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她的阳气被寒湿压制太久,好比深埋地下的火种,一点火星很难燎原。你让当地药房按原方抓药,把附子加到75克,黄芪加到60克,还是先煎附子,这次煎足一个半小时。\"

挂了电话,学徒不解地问:\"师父,附子用到75克,会不会太猛了?\"

岐大夫翻开《本草纲目》:\"附子'大辛大热,气厚味薄,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里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这姑娘的情况,就像房间里积了五年的冰,小火炉烧不化,必须加柴。\"

又过了七天,王大哥的电话又来了,这次声音里带着喜气:\"大夫!有效果了!她夜里不怎么发热了,膝盖的跳痛也轻了些,刚才还能自己翻身了!\"

岐大夫让他详细说说情况,得知小孙虽然还是不能动,但麻木感减轻了,早上能喝下半碗小米粥,大便还是偏干。\"《金匮要略》说'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她现在阳气渐复,但阴血不足,需要再加些温阳益血的药。\"

这次的药方,附子加到了120克,黄芪90克,又加了当归15克养血,生半夏10克化痰(注:生半夏需炮制后使用,此处遵古法),菟丝子20克、枸杞子20克补肾,鸡内金15克、白豆蔻10克助运化。岐大夫特意在药方后注明:附子先煎两小时,加生姜五片同煎,取药液时兑入蜂蜜一勺。

\"师父,这次附子用到120克,会不会......\"学徒还是担心。

\"《神农本草经》说附子'主风寒湿痹,死肌,拘挛,膝痛,不能行步',但必须'生者尤良',炮制得当、煎煮得法,就不会出问题。\"岐大夫指着《伤寒论》中的条文,\"你看这里说'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她这是寒湿痹阻,必须用足量的温阳药,才能'离照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