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岐仁堂里的"消鼓记":养好正气,病自退(3 / 4)
第二天,就不拉肚子了!小便也多了,昨儿后晌没发烧,夜里汗也少了,能平躺睡会儿了!\"
话音刚落,小柱从门外走进来。他比上次直溜多了,虽然还微微佝偻着,但不用扶墙了,脸上也有了点血色,只是嘴唇还有点发白。
\"来,坐。\"岐大夫示意他坐到诊凳上。这次小柱坐下时没喊疼,只是轻轻吁了口气。
诊脉时,岐大夫的手指在腕上搭了片刻,点了点头:\"脉缓过来些了,但还是虚。舌苔呢?\"
小柱张嘴,舌苔薄了不少,白腻苔变成了淡淡的一层,齿痕也浅了些。\"这几天吃了啥?\"
\"就小米粥,烂面条,昨儿喝了点鸡蛋羹。\"王婶接话说,\"不敢给他瞎吃,我天天盯着呢。\"
岐大夫笑了笑:\"这就对了。脾胃刚缓过劲,得给它慢慢添柴。你看那灶台,刚点燃时只能小火慢慢烧,猛地添一大捆柴,反倒会把火压灭。\"
他转身开方子,这次拣的药和上次不同,多了些柴胡、升麻,还有神曲、麦芽。\"小林,记着,这叫升降和气汤。\"
\"师父,这方子是......\"小林看着药方,见柴胡、升麻都是往上提的药,神曲、麦芽是助消化的,有点不明白。
\"他现在湿邪退了些,但气还不顺。\"岐大夫一边称药一边说,\"脾胃就像个磨盘,不光要能转,还得上下通气。你看他说话还喘,是气升不上去;肚子还有点胀,是气降不下来。柴胡、升麻是往上提的,让清气升上去;神曲、麦芽是往下导的,让浊气降下来。一升一降,气顺了,饭才能吃进去,正气才能长。\"
小柱摸了摸肚子,小声说:\"现在不那么胀了,就是还有点沉,能吃下小半碗粥了。\"
\"慢慢来。\"岐大夫把药包好,\"《黄帝内经》说'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治病跟种地一样,得顺着节气来,不能拔苗助长。你这病是攒了小半年的,好也得一步一步来。\"
王婶拿起药包,又把竹篮往岐大夫面前推了推:\"尝尝我做的米糕,纯糯米的,没放糖,养胃。\"
岐大夫也不推辞,拿起一块放进嘴里。米糕软糯,带着淡淡的米香。\"手艺好啊,比我那口子做的强多了。\"
正说着,门口进来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孩子哭得震天响,嘴里还不停地吐奶。王婶识趣地带着小柱走了,临走时又回头叮嘱:\"那硬块......真不用管?\"
\"管,但不是现在。\"岐大夫挥挥手,\"养足了正气,它自个儿就走了。\"
四
接下来的日子,小柱每隔五天来复诊一次。黄梅天渐渐过去,天开始热起来,巷子里的梧桐树长出了浓密的叶子,蝉鸣声一天比一天响。
第一次复诊,岐大夫在方子里加了三钱山药。\"山药能补脾气,还能固肾气。\"他跟小林解释,\"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后天补好了,也得帮先天添点劲儿。\"
第二次复诊,小柱说夜里偶尔还会出汗,岐大夫又加了二钱莲子。\"莲子能养心安神,汗为心之液,心稳了,汗就收了。\"
第三次来,小柱肚子已经明显小了,能自己走进来,还能笑着跟小林打招呼。他说现在能吃下一碗粥了,夜里睡得安稳,就是左肋下还有点隐隐的沉。
\"快了。\"岐大夫诊完脉,提笔在方子上加了一钱鸡内金,\"这是鸡的胃内膜,能帮着磨化积滞。现在正气足了,加点这个,就像主人家有劲儿了,轻轻一推,那点剩下的'积'就出去了。\"
小林看着方子,发现从头到尾,都没用到三棱、莪术那些攻伐的药,最多就是最后加了点鸡内金。\"师父,罗天益的医案里,也是这么治的?\"
\"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