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岐仁堂里的"消鼓记":养好正气,病自退(2 / 4)

加入书签

,你还拿棍子乱打,先倒下的怕是主人吧?\"

他转身走到药柜前,拉开最下层的抽屉,一股淡淡的茯苓香飘了出来。\"小林,记方子。\"

小林赶紧铺开处方笺,拿起狼毫笔蘸了蘸墨。笺纸是陈年的竹纸,边缘微微泛黄,上头印着淡淡的\"岐仁堂\"三个字。

\"茯苓三钱,猪苓二钱,泽泻二钱,白术二钱,陈皮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两枚。\"岐大夫一边拣药,一边慢悠悠地说,\"这叫分渗益胃汤。\"

王婶凑过来看,见师父拣的都是些常见药材,茯苓白白胖胖的,白术带着点黄边,心里不禁犯嘀咕:\"岐大夫,这些药......能顶用吗?他这肚子胀得跟要生了似的......\"

岐大夫把药材倒进铜药臼里,拿起捣药杵轻轻碾着。\"你看他拉肚子,拉的都是水和没消化的东西,这是大肠小肠'乱了差事'。\"他指了指药臼里的茯苓,\"小肠本该把水液分到膀胱,变成小便;大肠只管排干的糟粕。现在倒好,水都从大肠跑了,膀胱没水可装,湿邪就都积在肚子里了。\"

小林在旁记着,忽然想起昨天看的《罗天益医案》,忍不住问:\"师父,这就是'分渗'吧?让水液各走各的道?\"

\"没错。\"岐大夫点点头,\"茯苓、猪苓是给湿邪找路的,让它们跟着小肠去膀胱,多排点小便;白术、陈皮是给脾胃添柴的,让灶台重新烧起来。这叫'实大便而利小便',水湿有了正经出路,肚子就不胀了。\"

他把碾好的药材倒进草纸包,用红绳捆了三道,递给王婶:\"回去用砂锅煎,水要没过药材两指,大火烧开,小火再煎一刻钟。头煎二煎混在一块儿,分早晚两次喝。\"

王婶接过药包,入手沉甸甸的,还带着点温热。\"那饮食上......\"

\"小米粥,烂面条,就着咸菜吃。\"岐大夫从柜台下拿出个小布包,\"这里面是炒薏米,回去煮水喝,别放糖。生冷油腻,半点沾不得。你这灶台刚要冒烟,可别再泼冷水了。\"

小柱扶着墙站起来,肚子还是胀,但好像没刚才那么顶得慌了。\"岐大夫,我这盗汗、后晌发烧......\"

\"那是正气在跟邪较劲呢。\"岐大夫拍了拍他的肩,\"等脾胃气足了,烧自个儿就退了,汗也收了。回去好好歇着,别熬夜了。\"

王婶千恩万谢地扶着小柱走了。雨还在下,两人的身影很快融进巷口的雨雾里,竹凳上还留着小柱坐过的湿痕。

小林收拾着药笺,忍不住问:\"师父,他那左肋下的硬块,真不用加点消积的药?比如三棱、莪术什么的......\"

岐大夫正用布擦着药戥,闻言笑了笑:\"罗天益跟着李东垣学医时,遇见过个类似的病人。那人肚子胀得像鼓,脉看着挺有力,旁人都想攻,罗天益却说'脉虽浮数,按之虚',最终用补法好了。\"他指着窗外的雨,\"湿邪就像墙上的霉斑,你光刮掉表面没用,得让屋里透风见光,霉斑自个儿就消了。这'光',就是正气。\"

正说着,门口的风铃\"叮铃\"响了一声。卖豆腐的张叔举着油纸伞站在门口,裤脚沾满了泥点:\"岐大夫,给我抓两副健脾的药,最近总觉得没胃口......\"

岐大夫应着,转身去拣药。小林看着师父的背影,忽然觉得这黄梅天的雨好像没那么闷了,药柜里飘出的白术香混着雨气,竟有种说不出的安稳。

三天后的清晨,雨总算歇了。阳光透过云层,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王婶提着个竹篮,快步走进岐仁堂,篮子里装着刚出锅的米糕,还冒着热气。

\"岐大夫!神了!\"她嗓门亮得很,把竹篮往柜台上一放,\"小柱喝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