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岐仁堂中风辨证记:一剂一方总关情(3 / 4)
像河里的水,水流稳了,伤口才能长好。”
五、后遗症期,丸药缓调
第二天一早,一个老太太颤巍巍地进来,手里攥着个布包。“岐大夫,我老伴中风一年多了,说话说不清,腿拖着走,您给看看能不能用点丸药,煎药太麻烦了。”
岐大夫看老爷子的情况:半身不遂,语言謇涩,肢体麻木。“这是中风后遗症,气血瘀阻得久了,得慢慢调理,丸药合适,像小火炖肉,慢慢入味。”
他开的方子是:生黄芪二百四十克,水蛭九十克,土鳖虫九十克,炙穿山甲六十克,丹参一百二十克,桃仁四十五克,红花六十克,胆南星六十克,天竺黄六十克,苍术六十克。“把这些药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每丸九克,早晚各一丸。”
小周问:“师父,这里黄芪补气,水蛭、土鳖虫活血,胆南星化痰,是不是兼顾了气虚、血瘀、痰浊?”
“对,”岐大夫点头,“后遗症就像老墙裂缝,得一边补墙,一边填缝。黄芪补气,像给墙加水泥;水蛭、土鳖虫破瘀,像把裂缝里的脏东西清出来;胆南星、苍术化痰湿,不让新的杂质堵进去。蜜丸性子缓,能慢慢滋养,比汤药更适合长期调理。”
老太太问:“这药能预防再中风吗?”
“能,”岐大夫说,“这里的丹参、红花能活血,苍术能祛湿,对高血压、高血脂也有好处,就像给血管定期清淤,不容易堵。但得坚持吃,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六、患肢疼痛,外熏内调
连着几天,岐仁堂的病人络绎不绝。有个老爷子中风后,患肢总疼,晚上睡不着,儿子推着轮椅来。“岐大夫,我爹的腿疼得钻心,贴膏药也不管用。”
岐大夫看患肢皮肤发紫,摸上去冰凉。“这是络脉瘀阻,又受了风寒,气血过不去,就像水管冻住了,得先暖开。”
他开了外洗的方子:当归三十克,丹参三十克,桂枝十五克,透骨草三十克,羌活三十克,艾叶三十克,乳香十克,没药十克,红花十五克。“水煎了,先熏后洗,再热敷疼痛的地方,每次半小时,一天两三次。”
小周问:“师父,这外洗的药为啥用桂枝、艾叶?”
“桂枝能温经通络,艾叶散寒止痛,透骨草能把药力带到骨头缝里,乳香、没药活血止痛,”岐大夫解释,“外治能直接作用在患处,就像给冻僵的手脚烤火,比吃药来得快。再配上内服药,内外夹攻,疼痛才能消。”
老爷子儿子说:“我给我爹按腿时,他总说麻,这是咋回事?”
“麻是气血快通了,但还没通透,”岐大夫打比方,“就像水管快通了,水流过去时会咕噜响,气血通的时候,就会麻痒,坚持熏洗,慢慢就不麻了。”
七、阴虚内热,滋阴养血
一周后,之前那个急性中风的老太太家属来了,说痰少了,大便通了,但总觉得手脚心热,头晕。岐大夫说:“这是出血后,阴血亏了,阴虚生内热,得滋阴养血。”
他开的方子是:当归二十克,川芎二十克,白芍二十克,生地二十克,炙甘草五克,党参二十克,白术二十克,云苓二十克,远志二十克,麦冬三十克,阿胶二十克,五味子十克,陈皮十克,地骨皮十二克,菊花九克。
“师父,这是四物汤、四君子汤和参麦散合起来了?”小周问道。
“对,”岐大夫点头,“四物汤补血,四君子汤补气,参麦散滋阴,再加地骨皮、菊花清虚热,阿胶补血止血。就像地里缺水缺肥,既得浇水(滋阴),又得施肥(补气血),庄稼才能长好。”
家属问:“阿胶咋煎啊?”
“阿胶得烊化,”岐大夫叮嘱,“把阿胶打碎,用药汤冲开,再搅一搅,趁着温喝,别煮糊了,糊了就没药效了。”
八、肾虚型中风,补肾填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