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岐仁堂中风辨证记:一剂一方总关情(2 / 4)

加入书签

就走不动,瘀在经络里,胳膊腿就不听使唤。这叫气虚血瘀,得补气为主,捎带活血。”

他提笔开方:“黄芪三十克,当归二十克,川芎二十克,地龙十五克,赤芍二十克,桃仁十二克,红花十二克,再加云苓、半夏、橘皮、炙甘草、胆南星、天麻、钩藤、僵蚕。”

小周数着药味:“师父,这是补阳还五汤加了化痰祛风的药?”

“对,”岐大夫解释,“补阳还五汤是治气虚血瘀的名方,黄芪要重用,像给河道加水泵,气足了,血才能冲开瘀堵。大爷不光气虚血瘀,还有点痰浊阻络,加半夏、胆南星化痰,天麻、钩藤息风,这样气血通了,痰也化了,胳膊腿才能灵便。”

老汉儿子问:“这药得喝多久?”

“先喝十剂看看,”岐大夫叮嘱,“黄芪要用生的,补气又不助热。煎药时多加水,慢慢熬,让药力透出来。喝完觉得身上有力气了,再来调方。”

老汉起身时,岐大夫扶了一把:“别急着使劲,走路慢慢来,气血恢复得一步一步来,跟种地似的,得先松土施肥,庄稼才能长起来。”

三、气滞血瘀,疏肝通络

午后,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扶着他父亲进来,老爷子坐在椅子上,左边胳膊蜷着,怎么也伸不直,疼得直咧嘴。“岐大夫,我爹中风后就这样,胳膊硬得像木头,说胁肋那儿胀得慌,老想发脾气。”

岐大夫看老爷子舌质暗,有瘀斑,脉沉涩。“大爷,您是不是总觉得心里堵得慌?看啥都不顺眼?”

老爷子叹了口气:“可不是,躺久了,啥也干不了,能不气吗?胁肋这儿像有东西顶着,疼得晚上睡不着。”

“这是气滞血瘀,”岐大夫对小周说,“气堵了,血也跟着堵,《金匮要略》说‘血不利则为水’,气滞血瘀,经络不通,就会拘挛疼痛。肝主疏泄,胁肋是肝的地盘,气不顺,肝也受影响,得先疏肝理气,再活血通络。”

他开的方子是:柴胡十五克,当归十五克,赤芍十五克,郁金十五克,青皮十五克,桃仁十二克,红花十二克,丝瓜络十五克,连翘二十克,木瓜十二克。

“师父,这里用柴胡、郁金、青皮疏肝,桃仁、红花活血,丝瓜络通络,对吗?”小周问道。

“没错,”岐大夫点头,“柴胡像给气开条路,让郁气散出去;青皮、郁金帮着疏肝,气顺了,血才能活。再加木瓜舒筋,丝瓜络通经络,让瘀堵的地方慢慢松开。大爷,您这脾气得改改,少生气,气顺了,药才更管用。”

年轻人记下方子,岐大夫又说:“煎药时放三个大枣,调和药性。喝完药要是觉得胁肋不胀了,胳膊能稍微伸直点,就是见好了。”

四、应激出血,收敛止血

傍晚时分,一个妇人慌张地跑进来:“岐大夫,我婆婆中风后,这两天呕血,拉黑便,医生说是胃出血,您给想想办法!”

岐大夫心里一紧,中风后气血逆乱,有时会连累脾胃,导致胃出血。“赶紧让你婆婆躺好,别乱动。她是不是觉得口干,手脚心热?”

妇人点头:“是啊,舌头红得很,吃不下东西。”

“这是血出多了,阴虚有热,”岐大夫说,“得先止血,再补阴。小周,记个散剂:三七、白及、乌贼骨,三样等量,研成细末,每次五到十克,用白开水送服,一天三到五次。”

小周疑惑:“师父,这三样药为啥能止血?”

“《神农本草经》说三七‘主止血,散血,定痛’,白及能收敛止血,还能护胃黏膜,乌贼骨制酸止血,三样合起来,既能止血,又不留下瘀块,这叫‘止血不留瘀’。”岐大夫叮嘱妇人,“要是婆婆不能咽,就用盐水调开,从胃管打进去,血止了再慢慢调补。”

妇人拿着药粉要走,岐大夫又喊住她:“让婆婆少翻身,别折腾,血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