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泻药治便秘?越通越堵!(2 / 4)

加入书签

p>

“那时候才真慌了,”李建国叹了口气,“去西医院挂了急诊,插了尿管才把尿排出来。医生说我这是‘药物性肠病’,还说肾可能也受了影响。我一听就怕了,想起我爸以前总说‘有病得找老中医调’,就托人打听,说您这儿看得准,特地找来了。”

岐大夫听完,伸手搭在他的手腕上。指尖下的脉又细又弱,像根快要断的棉线,按下去半天才能跳一下。他又让李建国张嘴看了看舌苔——舌体胖大,边儿上全是齿痕,舌苔白腻得像抹了层奶油。

“您这毛病,根源不在‘堵’,在‘虚’。”岐大夫收回手,语气缓缓和和的,“您先别急着点头,听我慢慢说。”

二、被泻药“掏空”的正气

岐仁堂的药柜有半面墙高,抽屉上贴着“当归”“黄芪”“白术”的标签,空气里飘着淡淡的药香,混着窗外的槐花香,倒让人静了不少。李建国攥着水杯的手松了松,等着岐大夫往下说。

“您一开始便秘,确实是饮食不节闹的。”岐大夫拿起桌上的茶杯,抿了口茶,“《黄帝内经》里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您顿顿肥甘厚味,酒肉不断,脾胃早就累坏了。脾胃像家里的厨师,本来能把米面肉菜化成水谷精微,供身体用;可您给的活儿太多太杂,厨师累得喘不过气,就只能把没消化的东西堆在那儿——这就是您最初的便秘,不是肠子干,是脾胃没劲儿推了。”

李建国点点头:“是这么回事,我这肚子,吃点硬的就不消化。”

“可您用了大黄这类泻药,”岐大夫话锋一转,“大黄是啥?是‘将军’啊,《神农本草经》说它‘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它不是帮厨师干活,是拿着鞭子抽厨师,逼着肠子使劲。”

他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简单的肠胃图:“肠子就像条传送带,脾胃之气是动力。您老用泻药,鞭子抽得勤了,传送带的劲儿就被抽没了;更糟的是,脾胃这厨师本就没劲儿,被这么一折腾,连运化水谷、升清降浊的本事都丢了——这就是《脾胃论》里说的‘中气不足,九窍不利’。”

李建国皱起眉:“所以我后来肚子堵、没胃口,是因为脾胃更虚了?”

“对。”岐大夫点头,“脾胃是气机的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您脾胃虚了,清气升不上去,浊气降不下来,肚子能不堵吗?清气里带着津液,升不上去,口唇就得不到滋养,所以您总觉得口干;脾胃虚了,吃进去的东西化不成气血,身体没了‘燃料’,人自然就累,这就是气虚;气虚到一定程度,还会生热,就像柴火快灭的时候,会冒一阵虚火,所以您总觉得身上发沉,还隐隐有点热。”

他顿了顿,说起李建国用二陈汤和黄连的事:“二陈汤是化痰的,可您那痰不是‘实痰’,是脾胃虚了,运化不了水湿,湿聚成痰。就像地上积水,是因为下水道堵了,您不疏通下水道,光舀水,能舀得干净吗?黄连是苦寒的,本就虚的脾胃,再被苦寒药一伤,就像给快灭的火堆泼冷水,能不更糟吗?”

李建国想起喝二陈汤那段日子,确实越喝越没劲儿,拉肚子也更凶了,当时还以为是“排湿反应”,现在听来,竟是错上加错。

“后来您小便不利,用五苓散和瞿麦就更不对了。”岐大夫继续说,“《金匮要略》里说‘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楼瞿麦丸主之’,可那是针对‘有水气’且‘阳不虚’的情况。您那时候脾胃已经虚透了,脾主运化水湿,脾虚了,水湿排不出去,就会往下走;更重要的是,脾虚久了,会连累肾。肾是水脏,负责开阖水液,就像家里的总闸,肾阳是闸里的动力。您长期用泻药伤了脾阳,脾阳不足,肾阳也会跟着虚,总闸没了劲儿,水液排不出去,您用五苓散强行利尿,就像总闸已经锈死了,您还使劲扳,不就彻底卡住了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