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岐仁堂巧解寒热结 老裁缝的感冒奇症(2 / 3)
雨,没带伞,淋了个透湿。第二天就嗓子疼了。"
岐大夫这才下笔,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黄帝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您素体阳虚,就像屋里的暖气烧得不足,平时勉强能维持温度。那场雨就是寒邪,顺着口鼻钻进身子,本该发发汗就好,可您没在意,这邪气就开始'捣乱'了。"
他指着案上的茶壶,往两个茶杯里各倒了些水:"您看,这杯里的水是您的阳气,本来温温的。寒邪像块冰扔进去,阳气被冻得跑不动了,就堆在后背——后背是太阳经走的地方,阳气不通,自然发冷。"
"那眼睛红、口干又是咋回事?"林知秋凑过来看药方,上面写着桑叶、菊花、银花、连翘,还有附子、细辛,不由得咋舌,"这凉药热药搁一块儿,不会打架?"
"问得好。"岐大夫放下笔,拿起一片晒干的桑叶,"她这是'寒包火',邪气得不到疏导,在身子里憋得化了热。就像堵着的烟囱,底下烧着不旺的火,上头却呛得冒烟。热邪往上走,冲到眼睛就发红胀痛,跑到喉咙、大肠就口干便结。"
他又拿起块附子:"但根子还是阳气虚,光清热不行,就像光开窗户通风,不烧暖气,屋里还是冷的。得一边用桑叶、菊花、银花、连翘这些清上焦的热,像打开天窗放烟;一边用附子、细辛温阳散寒,像把暖气调旺,让阳气能跑遍全身。"
周秀娥听得直点头:"那我后背冷、眼睛红,都是这邪气压的?"
"正是。"岐大夫指着药方解释,"羌活能通太阳经,就像给后背的阳气开条路;桔梗、杏仁宣肺止咳,让痰能顺顺当当咳出来;蒲公英、板蓝根是清热解毒的,专对付嗓子疼和眼睛的火气;葶苈子能泻肺热,天竺子、天浆壳、百部是止咳的老伙计,对付您这种顽固咳嗽最管用。"
他把药方折好递给周秀娥:"这药煎三次,前两回的药汁喝了,第三回再加把蒲公英,倒在盆里,用热气熏眼睛和头,记得用布罩着点,别烫着。"
"谢谢您岐大夫。"周秀娥刚要起身,又被岐大夫按住。
"还有件事。"岐大夫从药柜里抓了把炒麦芽,用纸包好,"您纳呆没胃口,是脾胃被寒气伤了,这麦芽泡水喝,能帮着消食,等感冒好了,再炖点山药粥养养。"
周秀娥揣着药方和麦芽,小宝替她撑着伞,祖孙俩踩着水花往巷尾走。林知秋看着药方啧啧称奇:"这又寒又热的,真能管用?前阵子我侄女感冒,又是发烧又是怕冷,医生说不能混着吃药,您这方子......"
"医无定法,"岐大夫收拾着药材,"就像青云巷的老房子,有的得糊窗户,有的得开天窗,看具体哪儿漏风。她这病怪就怪在寒热搅在一块儿,就得寒热药一块儿上,像调天平似的,找着那个平衡点。"
第二天一早,周秀娥的丈夫老陈就揣着两个刚做好的棉护腰来了。"岐大夫,您真是神了!"他把护腰往桌上一放,粗粝的手在布面上摩挲着,"秀娥昨儿喝了一服药,后半夜就喊后背不冷了,早上起来鼻子也通了,说眼睛胀得轻多了。"
岐大夫笑着摆摆手:"是她身子底子还行,药才能起效这么快。让她接着喝,第三服药熏眼睛时多熏会儿,那红眼病也能好得快些。"
老陈刚走,沈星河举着手机闯进来,镜头对着药柜拍:"岐大夫,周阿姨的粉丝都在问,这'寒热药'到底咋配的?有人说您这是'偏方治大病'呢。"
"哪是什么偏方。"岐大夫指着墙上的《伤寒论》拓本,"仲景先生早就说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周大姐这是发于阳却夹着阴,就得阴阳兼顾。"他忽然朝镜头笑了笑,"就像咱们青云巷,老房子得修,新铺子也得开,老的新的搁一块儿,才叫生活嘛。"
到了第三天傍晚,周秀娥竟自己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