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轮椅上的老镖师与补气玄机(2 / 4)

加入书签

阻滞。”岐大夫伸出三根手指,“第一,气虚则麻,血虚则木。您这脉沉细,舌淡胖,是明显的气血不足,气推动不了血液运行,经络得不到濡养,就像电线老化了,电流通不过去,自然会麻木。第二,久卧伤气,您这三年越不动弹,气血越虚,形成恶性循环。第三,寒主收引,湿主黏滞,您当初淋了雨,寒湿之邪侵入经络,加上正气不足,没法把它们赶出去,就像泥垢粘在管道里,时间长了管道就堵住了。”

他翻开一本线装书,指着上面的批注:“《脾胃论》里说‘痿躄之病,大抵因脾虚而湿热乘之’,您这病虽不是典型的痿症,但病机相通——都是脾胃气虚在先,湿邪阻滞在后。之前误治的关键,就在于只看到了‘邪’,没看到‘正’,犯了‘治病不顾本’的错。”

司机在一旁嘀咕:“怪不得我老板总说吃了药像没吃一样,原来方向错了。”

“方向错了,越努力越跑偏。”岐大夫站起身,“您看您现在,腿上不仅麻木,是不是还觉得发沉、怕冷?遇着阴雨天就更难受?”

“对对对!”高鸣轩连连点头,“冬天得穿两条棉裤,夏天空调房里都得盖着毯子,脚底板跟冰块似的。”

“这就是寒湿瘀阻,阳气不能通达四末。”岐大夫走到书桌前,“治您这病,得分两步走:第一步,大补脾胃之气,把正气扶起来,就像给屋子加固墙壁,关紧门窗;第二步,温通经络,把寒湿之邪化掉,就像用热水冲开管道里的泥垢。光补不通,补进去的气会壅滞;光通不补,通完了正气更虚,都不行。”

第三章黄芪汤里的乾坤

岐大夫提笔蘸墨,在宣纸上写下药方:

神效黄芪汤加味

黄芪一两(生用),当归三钱,白芍四钱,桂枝二钱,肉桂一钱(后下),防风一钱,炙甘草二钱。

用法:水五碗,先煎黄芪、当归、白芍、桂枝、防风、炙甘草,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煎20分钟,加入肉桂再煎5分钟,取汁两碗,分早晚温服。

“高老板,这方子是从《脾胃论》的神效黄芪汤化裁来的。”岐大夫指着药方解释,“黄芪是君药,用了一两,分量最重,它就像军队里的主帅,能大补脾胃之气,固表止汗,《神农本草经》说它‘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其实核心就是补气升阳。”

他又指向当归:“当归是臣药,养血活血,跟黄芪搭配,就是中医里有名的‘当归补血汤’,黄芪用量五倍于当归,看似补血,实则是通过补气来生血,就像烧火做饭,得先把柴火(气)点旺,才能把米(血)煮熟。”

“这白芍和桂枝是张仲景桂枝汤的底子吧?”高鸣轩年轻时也看过些中医书,认出了failiar的配伍。

“您说得对!”岐大夫赞许地点头,“白芍养血柔肝,桂枝温通经脉,两者合用,能调和营卫,就像给身体的‘护城河’加固堤坝。加肉桂是点睛之笔,它比桂枝更温热,能入肾经,引火归元,同时温通四肢末端的经络,就像给冻住的管道通上暖气。”

“那防风和甘草呢?”司机好奇地问。

“防风是‘风药中之润剂’,少量用在这里,不是为了解表,而是借它的升散之性,引黄芪的补气之力达于肌表经络,同时又不会像羌活、独活那样耗气。”岐大夫笑着说,“就像派个向导,带着补气的大军找到寒湿的藏身之处。炙甘草调和诸药,兼能健脾和中,就像军队里的粮草官,保障后勤供应。”

高鸣轩看着药方,还有些犹豫:“岐大夫,我以前也吃过黄芪,怎么没觉得管用呢?”

“关键在用量和配伍。”岐大夫放下笔,“您以前吃的黄芪可能只有三钱五钱,力道不够;而且没配当归活血,没配桂枝、肉桂温通,就像空有一身力气,却找不到方向。这次用一两生黄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