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一捧百合解烦蒸(2 / 3)

加入书签

量药材:“百合味甘性平,《神农本草经》说它‘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这里的‘补中益气’,并非人参黄芪那种温补,而是指清除虚热后,脾胃得以安和。它既能润肺止咳,又能通利小便,使虚热从小便而去。生地呢,《本经》言其‘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善能滋阴凉血,养血润燥,与百合配伍,一上一下,清滋并用。”

“就两味药?”张大姐有些惊讶,“之前吃的方子十几味药都不管用,这两味能行吗?”

“中医用药,贵在对证,不在药味多寡。”岐大夫将称好的百合和生地包进桑皮纸,“你母亲的病,病在百脉失和,阴虚内热,恰如旱田龟裂,只需要甘霖滋润,无需杂肥堆砌。这百合地黄汤看似简单,却是仲景先师留下的千年验方,专克这种‘百脉一宗’的虚热之证。”

他又叮嘱道:“回去后用泉水煎药,先煮百合,再入生地,煎好后温服。头一剂先喝半碗,观察反应。这药性偏凉润,若脾胃虚弱者,可少加几片生姜调和。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腥发之物,保持心情舒畅,不可忧思过度。”

第三章:夜半热退见真章

送走李大妈和张大姐,雨已经停了。岐大夫望着窗外渐沉的暮色,想起古籍里对百合病“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的描述,不禁感叹经典的智慧。这“身形如和”最是迷惑人——外表看似正常,内里却百脉沸腾,无怪乎许多医生会被表象迷惑,误用温燥之药。

次日清晨,张大姐就喜气洋洋地打来电话:“岐大夫!神了!我妈昨晚喝了半碗药,后背居然没发烫!以前到点就跟定时炸弹似的,昨晚直到后半夜才稍微有点热意,用酒擦了擦就睡着了,起夜才三次!”

岐大夫在电话里嘱咐:“效不更方,今日继续服药,剂量可增至各一两,煎好分两次服。注意观察小便,若尿色转清,说明热邪有去路。”

到了第三天,李大妈由邻居搀扶着来到诊所,脸上竟有了笑意:“岐大夫,我这后背跟卸了火盆似的,轻松多了!昨晚起夜五次,比以前少了一半,也能踏实睡会儿了。就是觉得嘴里没那么苦了,小便颜色也淡了些。”

岐大夫再次诊脉,浮大之象已减,数象渐缓,舌苔也稍有津液。他点点头:“脉象渐和,阴液渐复,虚热渐退。再服三剂,即可停药。此后可常以百合、银耳、麦冬煮粥,滋养肺胃之阴。”

张大姐在一旁感慨:“早知道就该早点来找您!之前走了多少弯路,花了多少钱,都不如您这两味药见效。您说这老祖宗的方子,咋就这么神呢?”

岐大夫捋须笑道:“非是方子神,是医理通。《黄帝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阴阳如同秤杆两端,哪头轻了重了都会失衡。你母亲的病,就是阴液亏于下,虚火浮于上,好比锅里水少了,火还在烧,自然要干锅。百合地黄汤就像往锅里加了水,撤了些火,水足火平,自然就不烧了。”

第四章:蚯蚓化百合的本草传说

见李大妈病情好转,诊室里的气氛轻松起来。邻座候诊的王大爷好奇地问:“岐大夫,我听人说百合是蚯蚓变的,这是真的吗?”

岐大夫哈哈一笑:“《中吴纪闻》里确实有记载,说‘百合乃蚯蚓所化’,老夫年轻时在包山也曾见过土缝中蚯蚓化百合的雏形——野生百合的鳞茎,有时确实像蜷曲的蚯蚓,这或许是古人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若从药性来看,蚯蚓能清热通络,百合能清热解毒、散积消瘀,二者倒有几分相似,这或许就是‘取象比类’的中医思维吧。”

他走到药柜前,取出一片干百合展示给大家:“看这百合,色白入肺,形如鳞片层层包裹,最善润肺清心。它性专降泄,能导虚热从小便出,所以治阴虚内热的百合病最为合拍。但需注意,百合虽好,中气虚寒、大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