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一剂阳和汤驱散十年寒咳(3 / 3)
忌生冷、油腻,晚上用艾叶泡泡脚,注意后腰和脚心的保暖。”
张大爷拱手道谢:“岐大夫,您这诊费……”
“先别急着给钱,”岐大夫摆摆手,“三剂药吃完,要是夜里能平卧了,痰少了,再来复诊不迟。”
三天后,天刚蒙蒙亮,岐仁堂的门又被敲响了。这次张大爷进门时,脚步轻快了不少,脸上带着喜气,咳嗽声也轻了许多。
“岐大夫!神了!真是神了!”他一屁股坐下,嗓门洪亮了不少,“头服药下去,当晚就觉得后腰暖烘烘的,夜里居然能平躺着睡了!第二剂喝完,早上起来痰盂里的痰少了一半,颜色也没那么白得吓人了。今天第三剂刚喝完,您摸摸我这手,都不冰凉了!”
小李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可不是嘛,昨天晚上我公公还跟我老伴儿下了盘棋,以前这时候早蜷在被窝里咳得睡不着了。您说这阳和汤,怎么就这么神呢?”
岐大夫诊了诊脉,脉象沉细依旧,但比之前有力了些,舌苔上的水滑也退了不少。他点点头:“效不更方,再服三剂,熟地加到一两半,鹿角胶加至四钱,再加点胡桃肉补肾纳气。记住,这病十年了,阳气不是三天就能补满的,得像春天播种一样,慢慢滋养。”
张大爷感慨道:“以前总以为咳嗽就是肺的毛病,吃了那么多止咳药、消炎药,越吃越虚。听您这么一治,才明白中医治病是看整个身子的‘阳气’足不足。就像您说的,体内阳光足了,寒冰自然化,痰饮自然消,咳嗽也就好了。”
小杏在一旁记着医案,忍不住问:“师父,阳和汤不是外科治阴疽的方子吗?怎么治咳嗽也这么有效?”
岐大夫捋着胡须,目光落在窗外渐渐泛绿的柳芽上:“医理相通啊。外科的阴疽,比如骨槽风、鹤膝风,都是阳虚寒凝、气血瘀滞所致;内科的痰饮咳喘,本质也是阳虚寒凝、痰饮内停。病位不同,病机相同,所以异病同治。这就像同样是河道堵塞,有的地方堵在源头,有的地方堵在中游,但治水的道理是一样的——要么疏浚,要么温化。”
他顿了顿,望着张大爷渐渐红润的面色,缓缓说道:“《黄帝内经》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阳气就是人体的正气之本。现在很多人一咳嗽就想到消炎、止咳,却忘了看看体内的‘太阳’够不够亮。就像这寒冬腊月,光扫路上的积雪没用,得等太阳出来,积雪自然融化。阳和汤的‘阳和’二字,正是取‘阳气温和,阴寒自散’之意啊。”
晨光透过窗棂,照在药案上的阳和汤方上,熟地的墨色显得格外厚重,就像大地蕴藏的生机,只待阳气一动,便会萌发出勃勃生机。胡同里传来卖豆腐脑的吆喝声,张大爷深吸了一口气,发现喉咙里那团堵了十年的“棉花”,真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晨空气里带着药香的、畅快的呼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