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一剂阳和汤驱散十年寒咳(2 / 3)
味用大热的药猛补,就像拿大火烤冰,冰没化多少,津液先烤干了,反而伤了正气。”
小李听得入神,忍不住问:“那该怎么补呢?”
“得学会‘阴中求阳’。”岐大夫指了指案头的《景岳全书》,“张景岳先生说得好:‘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就像烧火,得先有柴,火才能旺。熟地这味药,《神农本草经》说它‘主心腹,寒热,积聚,除痹,填骨髓,长肌肉’,色黑入肾,能大补肾阴,给命门之火准备好‘柴火’。我用熟地一两,鹿角胶三钱,这两味是君药,熟地补阴,鹿角胶补阳,阴阳双补,就像给体内的‘小太阳’加柴添火。”
第三章阳和汤里的兵法谋略
小杏在一旁研墨,插嘴道:“师父,那麻黄、肉桂这些药,在方子里起什么作用呢?”
岐大夫铺开一张宣纸,提笔写下阳和汤的方子:“熟地一两,麻黄五分,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炒,研),肉桂一钱,生甘草一钱,炮姜炭五分。这方子看似简单,实则暗含兵法谋略。你看这麻黄,用量才五分,比小青龙汤里少多了,为什么?因为它在这里不是主攻手,而是‘传令兵’。”
他指着麻黄解释:“麻黄能开腠理、散风寒,但量大了就会发汗伤正。我用这一点点,就像派个信使,去通知体表的毛孔:‘体内阳气要来了,准备开门迎接。’同时,它还能引药入肺,把堵塞在肺里的痰饮‘透’出去。就像冬天开窗通风,让新鲜空气进来,浊气出去。”
“那肉桂和炮姜炭呢?”张大爷凑近了看。
“这两位是‘温阳先锋’。”岐大夫笑道,“肉桂入肾经,能引火归元,就像给命门之火添把扇子,让它烧得更旺;炮姜炭是干姜炒至黑炭,温而不燥,能温通血脉,驱散经络里的寒凝,就像给结冰的河道撒上盐,慢慢化开冰凌。《金匮要略》里治痰饮病,强调‘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就是这个道理。”
说到白芥子,岐大夫特意让小杏闻了闻那炒过的药末:“闻到这股辛辣味了吗?白芥子就像‘化痰尖兵’,它性善走窜,能穿透皮里膜外的痰结,把那些黏在肺络里的白痰‘搜刮’出来。您这十年的老痰饮,光靠温阳不够,得有这样的‘猛将’帮忙,才能把顽固的痰结化开。”
最后,他指了指生甘草:“这味药是‘调和使’,既能调和诸药,又能顾护脾胃。熟地滋腻,鹿角胶温热,有了甘草,就像行军打仗时有了粮草官,既能发挥药效,又不伤及脾胃正气。”
张大爷听得连连点头:“岐大夫,您这么一讲,我就明白了。我这病不是肺里有‘风寒’,而是身体里‘阳光’不够,水都冻成痰了。您这方子,不是光止咳,是从根儿上给我补阳气、化寒冰啊!”
“正是这个道理。”岐大夫收起方子,“《温病条辨》里说‘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肾属下焦,用药得有分量,才能沉得下去。熟地用一两,是鹿角胶的三倍多,是肉桂的二十倍,这就是‘阴中求阳’的妙处——用重剂补阴药做底子,少佐温阳药,让阳气像春天的阳光,慢慢渗透,把寒冰一点点化开,而不是用猛火烤。”
第四章三剂药后的五更清梦
小李接过药方,看着上面的熟地用量:“岐大夫,这熟地一两,会不会太滋腻了?我公公脾胃不太好,怕吃不下。”
“放心吧,”岐大夫笑着说,“我这方子看似补药重,实则有章法。麻黄、白芥子都是辛散的,能行气化滞,炮姜炭温脾,甘草和中,这几味药搭配起来,熟地的滋腻之性就被化解了。而且张大爷这病,本就是阳虚寒凝,脾胃虚寒,等阳气上来了,脾胃功能自然会恢复。”
他又叮嘱道:“回去煎药时,鹿角胶要烊化冲服,熟地先用温水泡半小时再煎,麻黄要后下,煮一两沸就行,别让药性散没了。服药期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