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春风误与温病局——岐大夫破解千年风温谜(3 / 4)

加入书签

阶段,乐乐一开始误治前,其实处于‘卫分’,发热、微恶风、口渴、咽痛,只是被你们当成了风寒;误治后入了‘气分’,才成了重症风温;现在热退津伤,属于‘气分向营分过渡’,但主要还是气阴两虚。”

他指着新方:“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这是银翘散的核心,辛凉解表,清透肺卫之热,就像打开窗户通风,把剩下的‘烟雾’散出去;桔梗、甘草是桔梗汤,能宣肺利咽,化痰止咳;芦根、麦冬、玄参,养阴生津,给身体‘蓄水’,就像旱灾后灌溉农田;丹皮还是用来凉血清热,防止死灰复燃。”

“您这么一说,我好像明白点了,”李姐若有所思,“《伤寒论》里的风温是误治后的重症,现代说的风温是一开始的外感,对吧?”

“对喽!”岐大夫赞许地说,“仲景先师时代,温病学还没发展起来,所以他讲的‘风温’,其实是温病误当伤寒治,用辛温发汗后的变证,病情急重,所以反复强调‘不可汗、不可下、不可火’,只能清热保津;而清代叶天士、吴鞠通他们发展了温病学,把‘风温’作为独立的外感热病,认为是外感风热邪气,初起在肺卫,治宜辛凉解表,比如银翘散、桑菊饮,这就弥补了《伤寒论》的不足。”

他拿起桌上的两个茶杯比划:“你看,《伤寒论》的风温,像这个茶杯里装满了开水,还在加热,重点是‘撤火救阴’;现代温病的风温,像这个茶杯里刚倒了半杯温水,重点是‘散热保津’。病因不同,病位不同,治法自然不同,要是搞混了,把温病当伤寒治,用辛温药,就像给温水杯继续加热,早晚要烧成开水;要是把伤寒当温病治,用辛凉药,就像给冷水杯加冰块,越喝越寒。”

第四章:古今对话的临床启示

又过了两周,乐乐基本康复了,活蹦乱跳地跟着爸妈来复诊,面色红润,眼神清亮,舌苔薄白,脉象和缓。李姐特意带了自家种的薄荷来道谢:“岐大夫,真是谢谢您了,要不是您,我们差点就给孩子输液、用抗生素了,现在想想都后怕。”

岐大夫笑着收下薄荷:“记住这次的教训,看病不能只看表面症状,得辨清寒热虚实。就说感冒吧,怎么区分风寒和温病?很简单——”

?看怕冷还是怕热:风寒感冒一开始就怕冷重,盖被子都觉得冷;温病初起怕冷轻,或者不怕冷,反而觉得热。

?看口渴与否:风寒感冒口不渴,或者只想喝热水;温病一开始就口渴,想喝凉水。

?看嗓子:风寒感冒嗓子不红不肿;温病嗓子多半红肿疼痛。

?看舌苔:风寒感冒舌苔薄白;温病舌苔薄黄,舌质偏红。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岐大夫补充道,“温病发展快,容易伤津液,所以一旦出现高热、口渴、尿少、舌红,千万别自己用辛温感冒药,赶紧找医生看。《伤寒论》第六条就是给我们敲警钟呢——‘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误治一次还能拖延几天,再误治就会危及生命,乐乐这次算幸运的。”

乐乐爸爸在一旁感慨:“以前总觉得中医慢,现在才知道,中医辨对了证,效果一点不慢,还能治本。您说这《伤寒论》和温病学,一个是‘老祖宗’,一个是‘后来者’,到底该听谁的?”

“不是听谁的,是要融会贯通。”岐大夫捋了捋胡须,“仲景先师的六经辨证,像一条纵贯线,从表到里,从寒到热;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像一条横线,从浅到深,从气到血。两者结合,就像经纬线,才能把外感病的辨治织成一张完整的网。比如乐乐的病,误治前属于温病卫分,误治后进入气分,甚至波及营分,既符合《伤寒论》‘风温’的病机,也符合温病学‘逆传心包’的传变规律,所以治疗上既要用仲景的白虎加人参汤清气分热、救津液,又要用温病学的四物汤养阴血、丹皮清血分,这叫‘经方时方合用,六经卫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