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岐大夫巧正斜目风(4 / 4)
治’,就像量体裁衣,每个人的体质、病因都不一样,得慢慢来。小宝这病,脾虚不是一天形成的,肝亢风动也不是一日之寒,所以治疗也得有个过程,先治标息风化痰,再治本健脾养肝,步步为营,才能长治久安。”
“您说的‘土虚木摇’,我现在算是明白了,”妇人点点头,“脾胃是根本,以后一定好好给孩子调脾胃,不让他再挑食了。”
“对喽,”岐大夫笑了,“《脾胃论》里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孩子脾胃好,身体才好,少生病。平时可以用山药、莲子、芡实、薏米煮成‘四神粥’给孩子喝,健脾又养胃。肝主情志,也要注意别让孩子情绪波动太大,少看电子产品,多到户外跑跑,看看绿色,对眼睛也好。”
尾声:药香里的中医智慧
看着妇人和小宝欢欢喜喜离开的背影,岐仁堂的铜铃又在风中响起。岐大夫拿起桌上的处方笺,上面的墨迹已干,却仿佛还透着药香。他常对徒弟说:“中医治病,就像园丁打理园子,既要知道每味药的性情,像了解每株植物的喜好;又要懂得辨证论治的道理,像知道何时浇水、何时施肥、何时修剪枝丫。”
小儿目偏视,看似是眼睛的毛病,根子却在脏腑气血。刘弼臣先生所言“土虚则木必摇”,正是源于《内经》“五行相生相克”的智慧——脾属土,肝属木,土虚则木无所制,遂成亢逆之风,挟痰上扰清窍。故治疗必以扶土抑木为纲,息风化痰为目,四君子汤健脾培土,如厚植大地;白附子、僵蚕、全蝎、钩藤息风化痰,如剪除歪枝;白芍柔肝,木瓜舒筋,如浇灌滋养;望月砂、夜明砂明目,如拂去枝叶上的尘埃。如此标本兼治,循序渐进,方能使“歪木”归正,“目偏”得愈。
这世间的病,多半像小宝的斜视,表象在枝叶,根源在根本。岐大夫的药香里,藏着的不仅是草木金石的性情,更是老祖宗“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智慧,如同那株老槐树,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能枝荣。而岐仁堂的故事,还在小镇的晨光暮色里,随着铜铃的清响,一代代传下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