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岐大夫巧正斜目风(3 / 4)
和之’,这方子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正是针对小宝脾虚肝亢、风痰上扰的病机。”
他又叮嘱:“回去煎药时,先煮白附子和全蝎半小时,去去毒性。每天一剂,分三次喝,饭后温服。孩子可能嫌苦,喝药后给块麦芽糖。这两周注意别让他吃生冷油腻、甜腻零食,多吃小米粥、南瓜、山药,这些健脾的食物。”
第三章:三诊渐愈的玄机
两周后,妇人带着小宝又来了,脚步明显轻快了些。小宝进门就喊:“岐爷爷,我头不晕了!”
岐大夫一看,小宝面色确实比之前红润了点,眼下的暗斑也淡了些,虽然眼睛还是有点外斜,但歪头的姿势改善了。“大便怎么样?”“不溏了,成条了!”妇人喜滋滋地说,“就是吃饭还是不太香,吃几口就说饱了。”
岐大夫诊了脉,弦象稍减,细象仍在。“脾虚不是一下子能补起来的,”他在原方上加了焦三仙各一两、炒谷麦芽各一两,“焦三仙是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能消食导滞;谷麦芽健脾和胃,帮助运化。就像地里施了肥,还得用锄头松松土,庄稼才能长得好。”
又过两周,第三次来诊时,小宝简直像换了个人。面色红润,眼神也亮了,主动跟岐大夫打招呼,说话声音也响了。妇人兴奋地说:“饭量大增啊,一顿能吃小半碗米饭,脾气也好多了,不怎么摔东西了。他自己说看东西清楚多了,不像以前雾蒙蒙的。”
岐大夫仔细检查小宝的眼睛,左眼外斜明显减轻,跟着手指转动时灵活多了。脉象弦细渐缓,舌苔薄白。“好,好!”他点点头,在方子里去掉了秦艽,加了望月砂一两五钱、夜明砂一两五钱。
“这两味药是干啥的呀?”妇人好奇地问。
“望月砂是野兔的粪便,夜明砂是蝙蝠的粪便,”岐大夫笑着解释,“别小看它们,《本草纲目》里都有记载呢。望月砂味辛性平,能明目去翳;夜明砂味辛性寒,能清肝明目,散血消积。两味药搭配,专入肝经,既能清肝热,又能通血脉,增强明目之功。就像给眼睛点了盏灯,让视物更清晰。”
“用动物粪便入药,老祖宗真有智慧啊!”妇人感叹道。
“是啊,”岐大夫捋了捋胡须,“中医用药讲究‘以形治形,以脏补脏’,更讲究‘取象比类’。野兔在月夜里跑得飞快,视力极好;蝙蝠能在黑暗中穿梭,辨物清晰,所以它们的粪便就有明目之效。这都是老祖宗从生活中观察出来的,凝结着智慧呢。”
第四章:三月功成的医理传承
此后,小宝每隔两周来复诊一次,岐大夫根据他的情况稍作调整,核心治法始终是健脾平肝、息风化痰。三个月后,奇迹发生了——小宝的眼睛基本归正了,左右眼视物对称,看远处的广告牌也清清楚楚。妇人特意去医院查了视力,双眼都恢复到了1.0左右,再也没人叫他“斜眼张”了。
这天,妇人带着小宝来道谢,还提了一篮刚摘的樱桃。小宝扑到岐大夫怀里,仰着小脸:“岐爷爷,我的眼睛跟别的小朋友一样了!”
岐大夫摸着他的头,笑得眼睛眯成了缝:“那以后要好好吃饭,不挑食,脾胃强壮了,肝风就掀不起浪来,眼睛才能一直亮亮的。”
妇人红着眼圈说:“岐大夫,真是谢谢您了。以前花了那么多冤枉钱,走了那么多弯路,早该来找您的。您说这中医咋就这么神呢?”
“不是中医神,是老祖宗的道理神。”岐大夫端起茶杯,看着窗外的槐树,“《内经》讲‘治病必求于本’,小宝的病,本在脾虚肝亢,风痰上扰,所以不能只盯着眼睛治,要从脾胃和肝论治。就像治水,不能只堵下游的洪水,要到上游看看是不是植被破坏了,是不是河道淤塞了。”
他顿了顿,继续说:“现在好多人看病,喜欢求快,喜欢看‘立竿见影’的效果,可中医讲究‘辨证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