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一碗麻黄汤的消渴玄机(3 / 3)
气伤阴,”岐大夫叹了口气,“他那表寒是标,阴虚是本。用麻黄汤就像让病人背着柴火跑步,非累死不可。所以我先用了桂枝加附子汤,温经解表兼扶阳气,后面又用了天王补心丹滋阴安神。这就叫‘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五】岐仁堂的守夜灯
除夕前夜,岐仁堂的药香混着年味飘满整条巷子。张老汉送来自己蒸的年糕,王嫂子端来一碗红烧肉,赵屠户扛来半扇羊肉,连那个研究员也提着水果来拜年。
“岐大夫,”张老汉搓着手笑,“我现在血糖稳当,啥药都不用吃了,就听您的话,每天早上打打太极拳,晚上泡泡脚。”
“这就对了,”岐大夫给每人倒了杯热茶,“吃药是治标,调体质才是治本。你们看这麻黄汤,看着是发汗的猛药,用对了能起死回生,用错了也能伤人元气。所以《伤寒论》里反复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脉证就是病人的‘天气预报’,咱们当大夫的,得学会看‘天气’,才能知道该用啥‘药’。”
阿和收拾着药渣,忽然问:“师父,现在温病学说盛行,好多大夫都怕用麻黄,说它是虎狼药,您咋看?”
岐大夫望着窗外的雪,慢悠悠地说:“药无善恶,全在运用。就像这麻黄,春天能用,冬天也能用,关键是看病人是不是‘冬天的体质’。江南人多阴虚,用麻黄要谨慎,可咱们这北方地界,风寒多,体质壮,该用就得用。当年张仲景在中原写《伤寒论》,不就是为了治风寒外感吗?后来温病学说兴起,是因为江南地区温病多,这叫‘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正说着,外面传来鞭炮声,震落了屋檐的积雪。岐大夫起身去关窗,灯光映着他银白的胡须,也映着药柜上那一排排写满药方的竹牌。阿和忽然觉得,这小小的岐仁堂,就像一碗煮沸的麻黄汤,虽只几味药,却蕴含着千年的智慧,在这寒夜里,散发出温暖而辛香的气息,驱散着病痛的阴霾,也照亮了经方传承的漫漫长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