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一碗麻黄汤的消渴玄机(2 / 3)

加入书签

脉枕,“用麻黄汤得看体质。张叔和王嫂子都是皮糙肉厚,脉有力,能受得住发汗。那刘秀才呢?面白唇红,说话有气无力,脉细如丝,典型的阴虚体质,要是用了麻黄汤,好比从油缸里抢火,非出事不可。所以《本草经》才说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后面还跟着‘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这‘去邪’二字最关键,正气足才能去邪,正气虚就成了伤正。”

【三】雪夜里的药香

转眼过了冬至,天降大雪,岐仁堂的窗纸上结着冰花。张老汉踩着积雪又来了,进门就脱棉袄,露出里面的夹袄,额头上还冒着细汗:“岐大夫,神了!喝了您那药,头两天跟发了场小汗似的,身上松快多了。现在晨起不打喷嚏了,大便也顺溜了,连那口渴的毛病都轻了。”

岐大夫再诊脉,浮紧已去,脉象和缓。“这就对了,”他捋着胡须笑,“表寒散了,肺气宣发,津液能布散到四肢百骸,自然不渴了。《伤寒论》里‘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那是汗后伤津。可您这是汗出表和,病邪去了,津液自然恢复。”

正说着,外面传来喧闹声。赵屠户背着个汉子冲进来,大喊:“岐大夫快看看!我兄弟早上起来就浑身水肿,眼睛都睁不开了,还喘得厉害!”

那汉子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周身水肿光亮,脉浮而数。岐大夫掀开他的衣襟,见皮肤绷紧,按之凹陷不起。“这是风水,”岐大夫沉声道,“《金匮要略》说‘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不过看他喘得厉害,得加半夏降逆。”

阿和赶紧抓药,看着那一大把麻黄直咋舌:“师父,这用量是不是太大了?”

“不大,”岐大夫盯着药罐里翻滚的麻黄,“风水之病,来势汹汹,非猛药不能去其壅滞。你看他脉浮有力,正是表实挟热的症候,用麻黄发越水气,石膏清其郁热,杏仁降气平喘,半夏化痰止咳,甘草和中。这就叫‘兵贵神速’,慢了怕水湿泛滥成灾。”

果然,三剂药下去,那汉子小便增多,水肿渐消,喘也平了。赵屠户拎着二斤五花肉来道谢,非要请岐大夫下馆子。“使不得使不得,”岐大夫推辞道,“你兄弟这病虽好,还得忌口,油腻荤腥暂时别碰。记住《内经》说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然病还得反复。”

【四】经方里的活灵魂

腊月初八那天,岐仁堂来了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说是某大学的研究员,专门来请教麻黄汤的现代应用。“岐大夫,”年轻人推了推眼镜,“我们做实验发现,麻黄多糖对糖尿病模型小鼠有降糖作用,可这跟中医理论怎么联系起来呢?”

岐大夫正在捣鼓一副膏方,闻言停下捣药杵:“小伙子,你这是拿显微镜看《伤寒论》啊。中医讲‘有是证用是药’,不管啥病,只要符合麻黄汤证就可用。就像张老汉的消渴,用麻黄汤不是因为它能降糖,是因为它能散表寒、宣肺气、调气机。气机调了,津液布了,血糖自然就稳了。这跟你们说的‘麻黄多糖’,其实是一个道理,只是说法不同。”

年轻人若有所思:“那是不是说,只要辨证准确,麻黄汤可以用于很多现代疾病?”

“正是这话,”岐大夫指着药柜上的《神农本草经》,“你看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这‘破症坚积聚’就包括了很多杂病。我以前治过一个牙龈肿痛的小伙子,口臭、便秘、脉浮紧,用了麻黄汤加石膏,两剂就好了。为啥?因为他这是风寒束表,郁而化热,上攻牙龈。解表清热,肿痛自消。”

阿和在一旁插话:“师父,上次那个失眠的李老师,您为啥不让用麻黄汤?他也有表寒症状啊。”

“李老师是教师,平时说话多,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