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5章 曹魏武帝五(3 / 4)

加入书签

甚惧之。

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

曹操选将用人,主张破格求实。

他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

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

他们后皆战功卓着,成为名将。

还能够根据将领特点,用其所长。

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

臧霸有恩信于东土,曹操将青、徐二州托付于他,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

文聘本是刘表帐下大将,在江汉一带颇有威恩,曹操任其为江夏太守,委以边事,使御孙权。

对有过失的“贤”

才,曹操往往任用如初。

他还注意集众人之智指导战争,在兖州、官渡、邺城、当阳、渭南、襄樊等重大战事中,均听取和采纳将士的意见。

为尽其才,他倡导广开言路之风,征柳城乌桓得胜回师,还重赏曾劝阻他出征的人。

在谋略思想上,曹操认为:“欲攻敌,必先谋。”

重视谋略是曹操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所以他能够“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曹操认为用兵“不可以祷祀而求,亦不可以事类而求”

,显示出其军事思想中求实、尚变的两大特点。

他推崇《孙子》,但要求诸将按他结合当时社会实际和实战经验编撰的《孟德新书》指挥作战。

视善变为用兵核心,其行军用师,被誉为“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

强调“兵无常形”

“兵无常势”

“兵之变化,固非一道”

,只有灵活用兵,“以诡诈为道”

,才能以变制胜。

还说“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

他认为,诡诈的前提是知彼知己,只有在掌握了对方的兵力部署、战将强弱、地形险易、后勤保障等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才能制定出“因敌变化”

“盈缩随敌”

的策略。

他尤重视奇正、虚实变化,要求以“至实击至虚”

,他的战争实践也体现出这一点。

如对孙、刘集团作战,或东攻西守,或东守西攻,皆依实际情况,将优势兵力集中于一方,形成“至实”

态势。

同时,常以分散、分化敌军的策略,致其“至虚”

,从而各个击破。

曹操的军事思想深受历代兵家和学者称道,其《孙子注》对后世兵学有深远影响。

但有时,他强调刑罚过度,并且也有袒护失察之处,这是其思想的局限性。

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

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采纳枣祗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

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

屯田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工作效率高于普通的自耕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因此,短时间内就使地方“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自述道:“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