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5章 曹魏武帝五(2 / 4)

加入书签

未必肯遵守礼教,所谓“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故而力主起用那些果敢英勇临阵力战之士,出身地位低微但有高才异质的人和“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

的人才。

并且明令要求下属“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不拘一格选官用人。

曹操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他们任用“清正之士”

,“务以俭率人”

,使得天下士人“莫不以廉节自励”

,即使是权贵宠臣,“舆服不敢过度”

以上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社会风气的转变。

曹操的政治思想符合时代的需求,在统一、平定北方的事业中挥了巨大的作用。

他主张的法治和唯才是举是对于汉代德化、孝治四百年传统的对抗和否定,在政治思想界引讨论,对于后世人事管理思想的影响颇为深远。

曹操钻研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着作,自着兵书十余万言(即《孟德新书》)。

“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

;又集录诸家兵法,写成《兵书接要》一书,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加以论述。

他撰写的《孙子略解》,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先河。

其着述大都亡佚,从其《孙子注》和存世的军事文书以及《三国志》等史书中,可窥见其军事思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曹操认识到——军事斗争离不开政治形势的配合,要有足够的武装力量,才能拯救社会。

不能像春秋时吴国夫差那样只凭武力,不注重政治;

也不可似周朝诸侯徐偃王那样,以仁义代替用兵。

他强调“兵以义动”

,“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

为赢得战争中的政治主动权,他挟天子以令诸侯;

为争取人心,占领河北后免难民租赋,又布抑豪强兼并令,以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

谋士郭嘉颂扬他“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

曹操认为经济的好坏,关系着战争的成败。

军队无辎重、粮食、委积,“亡之道也”

,因而吸取“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

的经验,大兴屯田,达到了足食强兵的目的。

在治军思想上,曹操抛弃儒家以礼治军的原则,认为“礼不可治兵”

,强调“吾在军中持法是也”

,注重以法治军。

他针对汉末为政失之于宽的状况,“纠之以猛”

,以使“上下知制”

“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

他“揽申、商之法术”

,制定管理、训练等军事法规,如《军令》《步战令》《船战令》《论吏士行能令》《败军抵罪令》等,以维护军队的统一指挥,强化军队的战斗力。

为保证法规的实行,曹操主张严明赏罚,按法赏有功、治有罪。

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告诫诸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

强调“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

,并“亲巡将士,明劝赏罚”

,在公开场合,自己也不置之法外。

为贯彻以法治军的思想,曹操特别注意军中司法官吏的选拔,认为“夫刑,百姓之命也。

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