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大昭后世(二)(2 / 2)
有这么积极的维护皇陵的,一开始也有盗墓贼,甚至乱军要挖永熙帝皇陵的。
但每个打永熙帝皇陵的人,都暴毙而亡,非常具有玄学色彩。
于是流传到民间,也就是当地人那里,自然就是永熙帝生前死后都受上天厚爱庇佑。】
【我也听说过,永熙帝的皇陵,每个打他皇陵主意的人,最后都是暴毙而亡,听说……咳咳,大家都懂的,最近几十年里也有过不少不信邪的,最后……】
【我去,现在还有人敢打永熙帝皇陵想法的人吗?要知道迷人的老祖宗可是有许多后人的,当今在高位也有,竟然还敢?!!】
【好了好了,这些敏感的话题,就不说了。说回当年大昭朝。
大昭朝是封建时代2000年里最长寿的朝代了,四百多岁的寿命,而且它并没有分成东西或者南北两段,而是连在一起的。
大昭朝历经二十三个皇帝,其中绝大多数皇帝掌控朝堂超过二十年,只有中后期几个皇帝寿命短了些,导致皇权更替频繁,也导致皇权的衰落。】
【大昭朝真的是过于突出了,严重违背了历朝历代三百年国运的客观规律。】
【其实还是永熙帝的功劳,他在位期间推动了改革,抑制了土地兼并,在位期间不仅通过海运和陆上丝绸之路找到了更多的外来种子,通过设立的农科院培育良种,推广吃穿相关的海外粮种和优质棉花等等。
永熙帝在位将近六十年里,设立的农科院已经有了培育各种特性种子的能力,比如高产耐旱,比如抗伏倒,比如……此外还让农科院着书并刻录,将这类农书送入各地书局。
你们说,永熙帝这是不是在未雨绸缪,大昭朝不可能有万世的江山,他怕大昭灭亡后,培育粮种的方法丢失,于是将农书分散藏入民间。
这种培育粮种的方法,普通百姓怎么可能有时间有资源来尝试并维持下去。】
【说真的,永熙帝其实在保护中夏历史典籍上做了非常大的贡献的。他在位年间,刻录孤本古籍于各地朝廷建立的书局,民间只需要付出比较少的代价,就能免费抄录。
也因此,许多古籍即使经过朝代动乱,依旧流传下来了。】
【你说的只是一个方面,不久前,国家还发现了一个永熙时期的藏书洞,那是永熙帝专门派人刻录当时所有的典籍,备份收藏的。
据说,是当时的贤佑太后提议的。她说既然能想到将藏书刻录分散入各地书局保存,又放开让民间抄录,希望通过民间的力量保存典籍,不如多刻录一份,直接另外建个隐秘的藏书备份地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