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大昭后世(三)(1 / 2)
【永熙帝显然听进去了,而且他不止搞了一个藏书备份的地方。
其实还有另一个,只是可惜曾被后来的朝代找到过,只是对方不珍惜,藏书成为了世家大族的藏书,在后来的动乱里许多都没了,只有一部分留存。】
【我去,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
【当然是各种考古了!!!】
【别问这种东西了!说回永熙帝,其实永熙帝之前的三任皇帝做的都还可以,他爹显庆帝是个有为明君,他爷爷虽然能力不够强,但听劝,子嗣也给力,帮他撑起了江山。
他太爷爷也就高祖皇帝,打江山稳定江山。
总的来说前面三代皇帝,都有让大昭休养生息。
到了永熙帝的时候,盛世还在持续,当时的人口增长很快。
他敏锐的察觉到若是再不采取措施,不久后可能就会出现人口增多,个人平均口粮减少的情况。
虽然当时有培育高产粮种,增加粮食种类,比如从海外或者丝绸之路找别的粮种,但要的时间更长,不确定性太高。
他当时决定开疆拓土,增加能种植的土地,将内部压力转移到外部。
此外,还有开发南方丘陵,用梯田开发南方土地,增加种粮的土地……】
【看完楼上长篇论述,只想说老祖宗牛掰。】
【封建时代,老卫家的皇帝,算是最厉害的。别的朝代的盛世,一般就是在开国几十年休养生息进入盛世后,就开始走下坡路。
大昭朝有些不一样,第四代永熙帝的时候,走上了从未有过的巅峰盛世,万国来贺,现在国外好多国家,都叫我们中夏国人为大昭人。
这个巅峰盛世,在永熙帝在位时一直在维持着,同时大昭的版图在不断地扩张着。
某些不方便控制的地方,永熙帝还进行了分封,他膝下的子嗣,若是愿意到遥远偏僻的,刚开拓的领土为王的话,他还是愿意分封的。
我们如今东南方最边边三个省,在大昭朝的时候,其实就是分封的地方,在其子嗣的经营下,成为了儒家文化的熟地,最后才能没多大冲突的统一进来。】
【第五任延熙帝,听着“延熙”这个年号,就知道永熙帝的老九其政治目标,就是延续老爹永熙年间的巅峰盛世。
怎么说呢!他其实本事是有的,但没有他老爹出色,所以只能维持盛世,但没办法维持老爹那时候的高光盛世。也算不辜负他取的这个年号。】
【别这么说延熙帝,想想历史上那些盛世后突然来了个腰斩的骚操作皇帝,延熙帝并没有丢他老爹永熙帝的脸面,他在位二十年,还维持着盛世,没有搞崩腰斩大昭盛世就是他能力的体现。】
【的确如此,想想某搞得二世而亡的皇帝,他老爹给他留下的遗产丰富得很结果被他搞得亡国了。还有某个留学皇帝,直接腰斩了国运,开始走下坡路。】
【第六任皇帝淳安帝,怎么说呢,他才能有,但不够出众,手腕也不够出众,只能暂缓大昭走下坡路。从当时粮价、物价来看,当时大昭百姓日子虽然没有延熙年间那么好,但也能和显庆帝时比,总的来说,还算可以了。只是大昭久承平安,一开始的时候边疆动乱,有打过败仗,但很快就吸取教训,又赢了回来。
但战争终归影响了国力,淳安帝又没有永熙帝的手段,能边打仗边治理国家发展国家。他的手段,连他爹延熙帝都有些不如。
但总体来说,比两千多年历史里绝大多数皇帝相比,他是个有能力的明君。】
【第七任皇帝也是个明君。大昭朝连出了七代明君,这国运,可见上天的厚爱。】
【可惜了,第八代开始昏庸起来。】
【集七代明君,召唤出来一条昏聩的老龙。】
【从这之后,大昭历史比较有趣的一点来了,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