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o奉天养老院之1(5 / 6)
。
第九章记忆角的“新展品”
养老院的记忆角越来越满。
赵大爷捐了当年的厂长任命书,泛黄的纸上印着“革命委员会”
的红章;李建国大爷献了本食堂账本,1975年的,记着“白菜三分钱一斤,买了五十斤”
;甚至有个老人拿来个铝制饭盒,说里面曾装过叶东虓父亲给的咸菜。
“这饭盒,我揣了四十年,”
老人摸着饭盒上的坑洼,“当年我是学徒,家里穷,叶师傅总把咸菜分我一半,说‘小伙子长身体,不能亏着’。”
叶东虓看着饭盒,突然想起父亲信里的话:“小徒弟嘴馋,下次多腌点萝卜。”
江曼在记忆角加了个“故事本”
,谁想讲往事,就由护理员记下来。
张桂兰大娘的故事里,有老周瘸着腿送她回家的雪夜;郑德山的故事里,有和王满堂、叶父在车间吃年夜饭的热闹;赵大爷的故事里,有全厂额完成任务时,大家把安全帽抛向天空的瞬间。
有个新来的阿尔茨海默症老人,什么都记不清,却总对着记忆角的机床模型呆。
有天,他突然拿起模型,比划着说:“齿轮要对正,不然会‘咬’手。”
郑德山眼睛一亮:“你是老陈!
当年修齿轮最拿手的老陈!”
老人咧嘴笑了,露出没牙的牙床。
第十章食堂里的“老味道”
李建国大爷成了食堂的“技术顾问”
。
他教厨师腌酸菜,得用井水泡三天,缸底压块青石;做锅包肉,汁子要放糖醋和料酒,比例是“一勺糖,半勺醋,料酒能沾湿勺底就行”
;就连贴饼子,也得“玉米面掺点黄豆面,锅边贴得薄,锅底留口汤”
。
“当年叶师傅爱吃我做的贴饼子,”
李建国大爷蹲在灶台前添柴,“他总说‘老李,你这饼子比城里饭馆的香’,其实是车间的活儿累,吃啥都香。”
叶东虓坐在灶边帮着烧火,火苗舔着锅底,映得老人的脸红彤彤的。
重阳节那天,食堂做了八大碗。
粉蒸肉、炖排骨、炸丸子……摆了满满一桌子。
张桂兰大娘给王满堂夹了块排骨,用手抿碎了喂他:“当年厂里聚餐,你抢着给我夹排骨,被老周瞪了一眼。”
王满堂咽着肉,手指在桌上画圈,像在写“谢”
字。
吃到一半,赵大爷突然说:“缺样东西。”
他拄着拐杖回房,拿来个军用水壶,里面是泡了十年的人参酒。
“这是老周送我的,”
他给每个人倒了点,“他说‘等咱都退休了,就着老李的八大碗喝’,今天,算替他了个愿。”
酒液琥珀色,带着药香。
老人们端着杯子,碰在一起,出“叮”
的轻响,像当年机床厂下班的铃声,清脆,又踏实。
第十一章老槐树的春天
开春后,老槐树抽出了新芽,嫩绿的叶子在风里晃,像无数只小手。
郑德山在树下种了圈韭菜,说是“当年厂里的菜园子,就种这个,包饺子香”
。
张桂兰大娘则找来些旧花盆,种上指甲花和太阳花,摆在窗台上。
有天,王满堂的儿子来看他,带了台智能按摩仪。
郑德山凑过来看新鲜,却被王满堂用手推开了。
老人指着郑德山的手,又指着自己的肩膀,喉咙里“嗬嗬”
响。
“他是让你给他捏肩,”
张桂兰大娘笑着翻译,“机器哪有老伙计的手得劲。”
儿子看着郑德山给父亲捏肩,父亲的头靠在郑德山肩上,像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