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o木工博物馆之7(3 / 6)
种松木香味的偏爱,都与记载中的王师傅如出一辙。
有次修复赵秀兰的工具箱,他拿起枣木柄刨刀的瞬间,突然脱口而出:“这木柄得再磨三分,才趁手。”
后来翻查记录,现赵秀兰当年确实在日记里写过这句话。
人们说:“木匠的魂,会顺着木纹,找到新的身体。”
第八十七章末日里的木语
当太阳进入红巨星阶段,地球面临毁灭时,人类启动了“方舟计划”
。
博物馆的核心展品被装进特制的“木舟”
——用地球上最后一批老木材打造,船体结构完全采用传统榫卯,不用一根金属钉。
王归真带着木舟登上方舟时,抚摸着船舷说:“老祖宗造木船渡海,我们造木舟渡星。”
木舟里除了老物件,还放着所有“记忆年轮网”
的数据芯片,以及一包来自泡桐树的种子。
在穿越星际的漫长旅途中,人们围着木舟讲故事,说木工坊的趣事,教孩子辨认榫卯。
有人说:“只要这木舟还在,我们就不算失去家园。”
第八十八章新地球的第一凿
人类在新的宜居星球着陆后,王归真的儿子王拓荒,用带来的凿子在新土地上凿下第一下——不是为了盖房,是为了种下那包泡桐树种子。
他特意用榫卯结构做了个简易的育苗箱,说:“得让地球的木头,先在这儿扎根。”
第一棵泡桐树芽那天,人们举行了仪式。
王拓荒拿出那把从地球带来的老刨子,在新木头上刨出第一片木花,木花在异星的阳光下泛着微光,像一片小小的彩虹。
“看,”
他对孩子们说,“木头认土,不管到哪,只要用心待它,就会开花。”
新星球的第一座木工坊,就建在泡桐树旁,工具还是那些从地球带来的老伙计。
孩子们学着做木勺,用的是新星球的木材,却照着地球的样式,说:“这样,弟弟妹妹就知道我们来自哪里。”
第八十九章木作的星图
在新星球繁衍数代后,人们现,当年“永恒传承”
计划射的巨型榫卯,其碎片竟在新星系的引力下,形成了一片“木作星云”
——从地面望去,那些闪烁的星尘像无数悬浮的榫头与卯眼,组成了一张横跨天际的星图。
王拓荒的后代王观星,根据星云的排列,复原出了地球上所有失传的榫卯结构。
“是老祖宗在天上教我们呢。”
他说。
新星球的木匠们据此创造出“星木作”
——结合地球传统与异星木材特性的新技艺,既有榫卯的根基,又带着星际的灵动。
博物馆在新星球重建时,穹顶完全按照“木作星云”
的图案设计,夜晚亮起时,就像把整片星空搬进了馆里。
第九十章木头记得回家的路
又过了千年,人类的足迹遍布银河系,但每个殖民星球的博物馆里,都必有一件核心展品——用地球老木材复刻的“第一把刨子”
。
而无论在哪个星球,木工坊的墙上都刻着一句话:“木头记得回家的路。”
在银河系文明博览会上,来自不同星球的木匠聚在一起,用各自的木材合作完成了一件“万星榫卯”
——每个星球的榫头都有独特的纹路,却能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像一朵在星河里绽放的花。
王观星的曾孙王归航,站在作品前说:“我们走了很远,但榫卯始终在提醒我们——所有的出,都是为了更好的相聚。”
此时,地球的那棵泡桐树种子,已在新星球长成了参天古树,树荫覆盖了整个博物馆。
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