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章 o木工博物馆之3(2 / 6)

加入书签

保板材,还在里面放了本自己画的“女性木工图鉴”

,收集了全球各地女木匠的故事。

叶东虓把林溪的工具箱放在赵秀兰的展品旁边,成了“新旧对话”

的又一个例子。

“你看,”

他对江曼说,“木纹是流动的,从赵师傅的枣木柄,流到林溪的环保板,只要根还在,就能长出新的纹路。”

江曼正在整理学生们的设计稿,有张图让她眼前一亮——是个结合了燕尾榫和折叠结构的书架,既能拆开运输,又能快组装,不用一颗螺丝。

“这孩子把榫卯的‘巧’用在了现代生活里。”

她指着图纸上的标注,“你看这榫头角度,明显是研究过周木匠的模型。”

课程结束时,学生们办了场“新榫卯”

展,展品从儿童餐椅到模块化衣柜,全是传统结构的现代演绎。

林溪的作品是个饰盒,盒盖用了赵秀兰擅长的“隐榫”

,打开后里面的格子是可拆卸的榫卯结构,她说:“希望戴饰的姑娘,能从木头的咬合里,看到另一种坚韧。”

开展那天,赵秀兰的儿子也来了,看着林溪的饰盒,突然红了眼眶:“我妈当年也给我妹妹做过饰盒,就是这样的,打开时‘咔嗒’一声,特别好听。”

叶东虓看着那些年轻的面孔,和他们手里流淌着传统智慧的作品,突然明白,博物馆的意义从来不是把时光封存在玻璃柜里,而是让那些沉淀在木头上的智慧,像溪水一样,流进新的土地。

第十五章木头上的年轮

重阳节那天,博物馆请了二十位老人来“认亲”

——都是曾经在木工车间工作过的,让他们在馆里找找有没有自己用过的工具。

78岁的老郑一进馆就直奔工具墙,指着一把锛子说:“这是我的!

你看这木柄,我当年摔了一跤,把这里磕了个豁口,后来用胶水补的。”

他摸了摸豁口处,像在摸老朋友的伤疤,“这锛子跟着我劈过三百根房梁,当年盖厂里的仓库,全靠它。”

65岁的刘婶在互动区停住了脚,看着王师傅刨木头的姿势,突然笑了:“你这姿势跟老周一模一样!

他刨木头时总爱歪着头,说这样能看清木花的走向。”

她走到周木匠的模型前,指着一个格肩榫说,“这榫头角度不对,老周做的比这陡三分,说这样更抗拽。”

王师傅凑过来看,琢磨了半天:“还真是!

刘婶您记性真好,我回头改改。”

老人们在馆里逛了一下午,说的话比展品的说明牌还长。

谁的刨刀磨得最亮,谁的墨斗线总打结,谁做的榫卯能当教材……那些被时光模糊的细节,在熟悉的工具面前,突然变得清晰。

叶东虓请人把老人们的话都录了下来,刻成光盘,和对应的工具放在一起。

江曼说:“这些声音,就是木头上的年轮,一圈圈,记着岁月的痕。”

临走时,老郑把锛子从墙上取下来,掂量了两下,说想再试一次。

王师傅递给他一块松木,老郑抡起锛子,“哐”

的一声,木屑飞溅,动作虽然慢了,但力道丝毫不差。

“还是这手感!”

他笑得像个孩子。

那天傍晚,夕阳把老人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们互相搀扶着走出馆门,嘴里还在念叨着当年的事。

叶东虓站在门口望着,突然觉得,这些老人和馆里的老物件一样,都是活着的历史,他们身上的“年轮”

,比任何展品都更动人。

第十六章雨夜里的修补

深秋的一个雨夜,馆里的警报响了——是展厅东侧的窗户没关严,雨水渗进来,打湿了墙角的一个老木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