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和风细雨(2 / 3)
琮对拉什米卡的依赖达到了新的高度。
他甚至开始将一些不太重要的东宫政务文书,交给拉什米卡阅览,听取她的“见解”
。
拉什米卡也越谨慎,她不再满足于仅仅影响太子,开始将触角伸向更具体的事务。
她现,太子名下有几个皇庄和店铺,管理颇为混乱,收益不佳。
她便向李琮建议,由她推荐几个“懂得经营、又忠心可靠”
的人去帮忙打理。
李琮不疑有他,欣然应允。
拉什米卡便将自己暗中考察、或由杜怀信等人引荐的一些寒门出身、善于理财却又在官场缺乏根基的士子,安排进了这些位置。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人事安排,却在悄无声息地为拉什米卡积累着实际的经济力量和一批潜在的、依附于她的基层人才。
她的权力网络,正从纯粹的宫廷影响力,向更实在的财权、人事权渗透。
然而,惊雷总是在看似平静时酝酿。
太子妃王氏家族及其盟友,并未因上一次的受挫而放弃。
他们转变策略,不再直接攻击太子或拉什米卡,而是开始暗中搜集那些被太子和拉什米卡提拔起来的官员,尤其是出身“不清不楚”
或有“胡商”
背景者的黑材料,耐心等待着致命一击的机会。
东宫的和风细雨之下,暗礁丛生。
皇宫,御花园。
上官婉儿果然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将索菲娅关于改进漕运的设想笔记和草图,“无意间”
放在了李琰批阅奏章后小憩的凉亭石桌上。
李琰随手拿起翻看,起初并未在意,但当看到那利用地势和管道原理进行远距离输送的构想,以及索菲娅尝试结合大唐运河技术画出的、虽然粗糙却思路新颖的示意图时,他的目光凝住了。
他来自后世的灵魂,自然看得出这其中蕴含的价值。
虽然具体技术细节需要大量工程实践去验证和完善,但这种跳出原有框架、借鉴异域智慧的思路,正是他所鼓励的。
“这是何人所绘?”
李琰问道。
上官婉儿如实回禀:“是四方馆那位拂林女官,索菲娅。
她说是在研究拂林古籍时所得启,觉得或可对我朝漕运有所裨益,故托臣妾转呈陛下御览。”
李琰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倒是个有心人。
传朕口谕,赏索菲娅女官文房四宝一套,宫锦十匹。
命将作监,选派精通水利的匠师,与索菲娅女官一同研讨此构想,若有可行之处,可于江南择一小段支流试造模型验证。”
这并非立即采纳,却是一个极高的肯定和难得的机会!
消息传到四方馆,索菲娅喜极而泣,她知道,自己终于真正敲开了那扇通往大唐核心知识圈的大门。
而艾琳公主,也终于迎来了机会。
李琰因欣赏索菲娅的才学,进而对拂林文明产生了些许兴趣,在一次午后,于宫中临湖的水榭召见了索菲娅,询问一些关于古希腊哲学和科学的问题。
艾琳作为“拂林公主”
,亦被允许陪同在侧。
那天,艾琳精心打扮,既不失公主的端庄,又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她青春的活力。
在索菲娅与皇帝对答的间隙,她偶尔会补充一两句关于拂林风物或艺术的小故事,声音清脆,眼神明亮,带着少女的纯真与对大唐皇帝毫不掩饰的仰慕。
她不再刻意卖弄学识,而是以一种近乎崇拜的姿态,静静地聆听,只在关键时刻,才如同点睛之笔般,展现自己的存在。
李琰看着眼前这两位风格迥异的拂丽女子,一位博学睿智如深海,一位明媚鲜活如春日,心中也不免有些许波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