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和风细雨(1 / 3)

加入书签

赵崇珣率领的大唐使团,在欧罗巴大陆引起了持续的轰动。

他们并未急于求成,而是在法兰克王国短暂停留后,又陆续访问了伦巴第王国、巴伐利亚公园等主要势力。

每到一处,都以其带来的令人窒息的东方珍宝、展现的灿烂文明和提出的互利通商条款,在当地宫廷和贵族圈中掀起“唐风”

热潮。

在亚琛,查理曼大帝召开了盛大的宫廷会议,专门讨论与大唐的关系。

尽管仍有部分保守贵族对遥远的东方帝国心存疑虑,担忧其影响力,但更多的大臣,尤其是那些与贸易利益相关的贵族,则对打通前往“丝之国”

的商路充满渴望。

赵崇珣适时地提出,大唐愿在拂林或塞萨洛尼基设立固定的“互市监”

,作为东西方贸易的官方枢纽,欧罗巴诸国的商人可至该处,以公平价格购买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并可出售欧罗巴的特产如羊毛、琥珀、某些矿物、甚至技艺精湛的工匠制品。

这一提议,几乎击中了所有渴望财富的欧罗巴领主们的软肋。

与需要穿越整个大食控制区、风险巨大且受制于人的传统商路相比,通过相对友好、且已被大唐势力覆盖的南线进行贸易,无疑更具吸引力。

最终,查理曼大帝以法兰克王国及其影响下诸多邦国的名义,与大唐使团签订了一份《亚琛通商备忘录》。

虽然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盟约,但确立了双方和平往来、互惠贸易的基本原则,并原则上同意大唐在塞萨洛尼基设立面向欧罗巴商人的专用市场和货栈。

大食哈里马赫迪苦心孤诣试图构建的、以宗教和对抗大唐为纽带的“西方同盟”

,在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面前,尚未成型便已名存实亡。

龙旗西指,以和风细雨般的外交与利诱,取得了比刀剑更有效的成果。

当然,暗流依旧存在。

一些虔诚的基督教会人士对来自异教帝国的文化影响深感不安,而大食的密使也并未完全停止活动,他们转而开始在一些较小的、对法兰克统治不满的公国和伯国中散布关于大唐“威胁论”

和“异端论”

但总体上,大唐的西方战略,正朝着李琰预设的方向稳步推进。

与此同时,塞萨洛尼基的大唐水师基地,也迎来了新的“访客”

几艘悬挂着圣马可狮旗的威尼斯商船,以及两艘略显破旧但依旧能看出昔日辉煌的拜占庭帝国战船,先后出现在港口外,要求与大唐水师将领会面。

威尼斯人关心的是贸易。

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大唐势力进入地中海所带来的巨大商机,但也担忧其强大的水师会威胁到威尼斯在地中海东部的传统商业霸权。

他们试图通过与大唐合作,获取独家代理权或更优惠的贸易条件。

而拜占庭残余势力的使者,则带着更复杂的目的。

他们一方面对大唐“保护”

了君士坦丁堡心存感激,另一方面,又希望借助大唐的力量,恢复帝国在希腊、小亚细亚等地的部分失地。

他们带来了精美的拜占庭工艺品和古老的希腊典籍抄本作为礼物,言辞谦卑,却暗藏机锋。

坐镇基地的水师郎将按照李琰和张巡的指示,对威尼斯人以礼相待,表示欢迎所有遵守大唐法规的商人前来贸易,但拒绝了任何形式的独家代理,强调公平交易。

对拜占庭残余势力,则保持距离,仅表示大唐愿与所有和平势力交往,但无意卷入其复国旧梦之中。

大唐水师如同磐石,冷静地应对着地中海各方势力的试探与靠近,稳稳地扎根于此。

长安,东宫。

成功化解漕运危机并赢得声望后,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