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八种古老的养生方法(3 / 4)

加入书签

是一种强大的“内守”能力。

现代启示:信息爆炸、社交媒体的比较、快节奏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抢夺我们的注意力,消耗我们的心神。我们习惯了“精神外驰”,却忘记了如何回归内在。“精神内守”提醒我们,需要定期为自己创造“离线”时刻,通过冥想、正念、深度阅读或仅仅是安静地独处,把散乱的心神收摄回来,养护我们最宝贵的心理能量。

六、动静结合:生命的最佳节律

生命体本质上是一个在动态平衡中维持的系统。古人深谙此道,将“动”与“静”的智慧完美融合。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

·“动”的价值:“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适度的运动使气血流通,筋骨强健,能抵御外邪,防止机体功能退化。

·“静”的力量:静坐、站桩等静态练习,看似不动,实则是更深的“内动”。它能让人体气息归元,精神得以休养和修复,是补充根本能量的重要方式。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古代文士的生活是动静结合的典范。他们可以“闻鸡起舞”,练习剑术以强身(动),也可以“焚香默坐”,弹琴读书以修心(静)。这种生活模式,使得身体与精神都能得到均衡的锻炼与滋养。

现代启示:我们的生活常常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是久坐不动的“绝对的静”,要么是疲于奔命的“盲目的动”。真正的健康,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动态的平衡。在办公室久坐之后,起身做几个拉伸动作是“动”;在剧烈运动或高强度工作之后,安排时间进行深度休息或冥想是“静”。让身体和心灵在有节奏的波动中,保持活力与安宁。

七、顺应四时:天人合一的最高法则

这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影响。养生,就是主动去适应这种变化。

四季养生纲要:

·春生(生发):春季万物复苏,人体阳气也开始升发。此时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穿着宽松,多去户外踏青,让情志随春气而舒畅,忌恼怒压抑。

·夏长(盛大):夏季阳气最盛,万物繁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适当出汗以宣泄阳气,但需防暑湿。情志上要保持愉悦,忌过分激动。

·秋收(收敛):秋季气候转凉,阳气开始收敛。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神志安宁,以缓秋刑(肃杀之气)。饮食可适当滋润,防秋燥。

·冬藏(伏藏):冬季天寒地冻,阳气深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祛寒就温,减少不必要的出汗和消耗,使神志内藏,如同拥有秘密一般。

现代启示:空调、暖气让我们拥有了“反季节”的能力,但这往往是以扰乱身体感知自然节律为代价的。夏天过度依赖空调,汗不得出,湿热内蕴;冬天衣着单薄,阳气不得藏,来年必然体虚。学习“顺应四时”,是在享受现代科技的同时,有意识地去感知季节的变化,调整起居、着装、饮食和心态,让自己的生命节律与自然同频共振。

八、叩齿咽津:被忽视的“体内甘露”

这是一个简单易行却功效卓着的养生小功法,被誉为“炼津化精”的捷径。

具体方法:

1.叩齿:清晨醒来,心静神凝,口唇轻闭,然后上下牙齿有节奏地轻轻叩击。先叩白齿(大牙)36次,再叩门牙36次,最后用舌头贴着上下牙床牙龈搅动(“赤龙搅海”)数次。

2.咽津:在叩齿和搅海过程中,口中会自然生出津液(唾液),待津液盈口时,分三次缓缓咽下,并用意念将其送至丹田(小腹处)。

养生原理: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叩齿能刺激肾气,坚固牙齿。而唾液被称为“金津玉液”,由脾肾所化生,内含多种酶和免疫物质,具有滋养五脏、润泽肢体、促进消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