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八种古老的养生方法(2 / 4)

加入书签

饮食有节”,是学会倾听身体真实的饥饿与饱腹信号,选择天然、当季的食物,用温和的烹饪方式,怀着感恩的心去享受每一餐。这不仅是养身,更是养心。

三、不妄作劳:在张弛之间找到平衡

“不妄作劳”并非反对劳动与运动,而是强调“适度”与“不做无谓的消耗”。

“劳”的三种形态:

·形劳(身体的劳作):适度的体力活动和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强健筋骨。但过度劳累则会耗伤气血,所谓“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神劳(心神的操劳):思虑过度,是现代社会最普遍的“妄劳”。它直接耗伤心血,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失眠、健忘、食欲不振。

·房劳(情欲的消耗):过度纵欲会耗损肾中精气,这是人体最根本的生命能量。

古人的平衡之道:古人推崇“中和”之道,运动讲究“形劳而不倦”,工作追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无论是华佗创编的“五禽戏”,还是后世流传的太极拳,都是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典范,在运动中涵养元气,而非耗尽元气。

现代启示: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拼命”的时代——拼命工作、拼命健身、拼命娱乐。然而,过度运动后的疲惫不堪、连续加班后的心力交瘁、通宵狂欢后的虚空感,都是“妄作劳”的信号。真正的健康,在于找到属于自己身心的节奏,在该发力时发力,该收敛时收敛,留有余地,方能细水长流。

四、形劳而不倦:运动养生的精髓

这是对“不妄作劳”在运动层面的具体阐释,点明了理想运动状态的核心特征:身体得到活动,但精神不感到疲倦。

古代运动的特点:

·内外兼修:不同于现代许多单纯追求肌肉维度或消耗卡路里的运动,古人的养生运动如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都强调“意、气、形”的统一。在动作中配合呼吸与意念的引导,使外在的筋骨拉伸与内在的气血调和同步进行。

·舒缓连绵:动作缓慢、圆活、连贯,如行云流水。这种节奏避免了剧烈运动对气血的骤然消耗,而是在一种持续、温和的状态下,疏通经络,濡养百骸。

·重在养气: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是“耗”,而是“养”。通过适度的活动,促进气机升降出入,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最终达到培补元气、积精累气的效果。

现代启示:很多人运动后感到的不是舒畅,而是极度的疲惫,这可能是“过劳”的信号。借鉴“形劳而不倦”的智慧,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强度适中、能让自己感到身心愉悦的运动方式。运动结束后,应该是微微出汗、周身舒泰、精神焕发,而非精疲力竭。倾听身体的声音,把它当作运动的“教练”,而非需要征服的“对手”。

五、精神内守:构筑内心的宁静堡垒

《黄帝内经》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视为健康的最高境界。在古人看来,精神的安定是身体健康的根本保障。

何为“精神内守”?即不轻易被外在的纷繁事物所牵引,不使心神过度外驰、耗散,能够将注意力收回到自身,守护好内在的精神世界。

实践路径:

·减少欲望:“寡欲”是“内守”的前提。过多的物质欲望、名利追求,会像钩子一样牢牢钩住我们的心神,使其不得安宁。降低不必要的欲望,是为心神“减负”。

·情绪管理:古人并非没有七情六欲,而是强调“中节”,即恰到好处。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都会损伤对应的脏腑(喜伤心、怒伤肝等)。通过静坐、读书、抚琴、赏花等方式陶冶性情,让情绪平和稳定。

·活在当下:不沉溺于过去,不过度焦虑未来,专注于眼前的事务,享受当下的生活。这本身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