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这才是我们的生活(1 / 2)
布会结束后的深夜,设计室的灯还亮着。
苏晚趴在长桌上,手指划过手机屏幕,上面是密密麻麻的评论,每条都带着温度,像有人在耳边轻声诉说。
“这件电车外套的铜扣,让我想起爷爷总在口袋里摸的怀表链,也是这样凉丝丝的,却能暖一辈子。”
“报亭绣片里的橘子汽水,和我小时候偷拿压岁钱买的一模一样,连包装纸上的褶皱都像复刻的。”
“穿梧桐叶连衣裙去看了妈妈,把枯叶放在她墓碑前,告诉她‘有人记得你喜欢的裙子了’。”
苏晚的指尖在屏幕上停顿,落在一条带图的评论上。
照片里,白苍苍的老两口穿着“城市印记”
的情侣款外套,坐在弄堂口的藤椅上,手里捧着蓝布包装袋,里面露出的老面调料包和艾草香包清晰可见。
配文写着:“结婚五十年,第一次穿情侣装,老头子说这布比当年的的确良舒服,像能穿到八十岁。”
“他们把照片打印出来贴在感谢卡上了。”
陈瑶端着两杯热可可走进来,把其中一杯推到苏晚面前,“印刷厂说从没见过这么多手写感谢卡,每张都不一样,有画小电车的,有写‘谢谢让我想起外婆’的,还有个小朋友画了幅全家福,说要绣在衣服内衬上。”
苏晚接过热可可,杯壁的温度熨帖着掌心。
“我以前总觉得,设计要多华丽才叫成功。”
她望着窗外的夜空,星星稀稀落落,却比布会的闪光灯更动人,“现在才明白,能被人放进生活里,才算真的活了。”
桌角的客服电话突然响了,尖锐的铃声在安静的设计室里格外清晰。
张姐接起电话,语气从职业的礼貌渐渐变得柔软,最后甚至带了点哽咽。
“……对,加单会在三天后上线……您别急,我们会把您说的‘弄堂口修鞋摊’绣进去,针脚一定像老鞋匠的线那样扎实……”
挂了电话,张姐抹了把眼角:“是位七十岁的老先生,说看到我们的设计,想起年轻时在修鞋摊等了三小时,就为给未婚妻修双红皮鞋。
他想订件加修鞋摊绣片的外套,说是‘要带着回忆走最后一段路’。”
设计室里静了下来,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刘经理在统计加单需求,本子上记满了“要绣老门牌的”
“想加传呼机号码的”
“希望内衬有槐花香味的”
,每条后面都画了个小小的五角星,像给生活别了枚勋章。
王师傅拿着件刚改好的样衣走进来,袖口处多了道歪歪扭扭的缝线。
“按那位老先生说的,加了道‘修鞋线’。”
他指着缝线处的结,打得又小又牢,“老鞋匠补鞋都这么打结,说能经住十年风雨。”
苏晚看着那道缝线,忽然想起布会后台,老电车司机塞给她的铃铛。
她从抽屉里拿出铃铛,轻轻一晃,清脆的声响里,仿佛能听见3路电车驶过铁轨的轰鸣,混着弄堂里的笑声、煤炉的烟火气,还有无数人藏在时光里的心跳。
“陆总让人送了这个来。”
小陈抱着个纸箱进来,里面是摞厚厚的文件夹,“说是整理的‘生活素材’,有198o年代的家庭相册,有老弄堂的水电缴费单,还有位奶奶手写的‘腌菜秘方’,说能给下一系列当灵感。”
苏晚翻开最上面的文件夹,第一页是张泛黄的粮票,边缘有齿状的磨损,背面用铅笔写着“1993年3月,买给囡囡的蝴蝶酥”
。
她忽然想起老电车司机说的那个总拎蝴蝶酥的姑娘,或许就是这位“囡囡”
的母亲。
“他好像总能找到这些藏在时光里的东西。”
苏晚的嘴角不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