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新系列的灵感迸发(2 / 2)

加入书签

:“您好,我想调整一下参会申请——除了刺绣,我还想申请展示藤编与刺绣的结合工艺……”

挂了电话,她发现自己的手心全是汗。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阳光穿透云层,在设计稿上投下一道明亮的光带,恰好落在“缠枝记”三个字上。

傍晚时分,陆时砚的短信进来:“苏州的住处已安排好,隔壁是藤编艺人周老的工作室。”后面附了一张照片,是个白墙黛瓦的小院,院角爬满了郁郁葱葱的藤蔓。

苏晚看着照片,忽然想起他送的那套冰裂纹绣绷。这个男人似乎总能在她需要的时候,不动声色地铺好路。她回复:“谢谢,正好有新问题想请教周老。”

很快收到回复:“秦峰整理了周老的访谈录,已发你邮箱。”

点开邮件,里面是十几页的文字,详细记录了周老如何将现代材料融入传统藤编。其中一段写道:“藤有骨,线有魂,骨魂相依,方能不朽。”苏晚看着这句话,忽然想起自己画的新纹样,藤为骨,绣为魂,不正是这个道理?

她拿起针线,在一块米白色的亚麻布上试着绣出新纹样。银灰色的丝线勾勒出藤条的轮廓,用顾老教的“虚实法”让线条有了立体感;再用深青色的丝线在转折处点出冰裂纹的碎片,像藤蔓在石缝中生长的倔强。

“这样会不会太硬朗了?”李娜看着绣样,有些担心,“毕竟是女装系列……”

苏晚没有说话,拿起一支胭脂色的丝线,在藤条的间隙绣出细小的花。不是规规矩矩的莲花,而是山野里常见的小雏菊,星星点点,像不经意间绽放在坚韧里的温柔。

“这就对了!”李娜拍手道,“又有力量又不失柔美!”

苏晚看着那块绣样,忽然笑了。原来所谓灵感,从来不是凭空出现的——它藏在母亲的回忆里,在陈瑶送来的古籍中,在陆时砚默默准备的资料里,更在她自己不肯停下的笔尖上。

深夜的工作室里,“缠枝记”的设计稿渐渐铺满了整张桌子。有藤编与刺绣结合的外套,有缠枝纹与现代剪裁碰撞的长裙,甚至还有用藤条做骨架、真丝做面料的风衣,每一件都带着野生的生命力。

苏晚在最后一张设计稿上写下:“以藤为骨,以绣为魂,承古萌新。”放下笔时,天已经蒙蒙亮了。她走到窗边,看着第一缕阳光越过陆家嘴的高楼,落在对面墙上的爬山虎上。那些绿色的藤蔓在晨光中舒展着,像极了她设计稿上的纹样。

她知道,“缠枝记”不会像“云境”那样温柔讨喜,它带着刺,带着野,带着对传统的颠覆。但这才是她真正想做的设计——不是复刻过去,而是让传统在当下活得更热烈。

手机在这时响起,是陆时砚。“苏州的雨停了,”他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清晨的微哑,“周老说,他后院的野藤开花了,问你要不要来看。”

苏晚望着窗外渐渐苏醒的城市,嘴角扬起一抹笑意:“好,我马上到。”

挂了电话,她将“缠枝记”的设计稿小心翼翼地收进文件夹,放在“云境”系列的旁边。一个温柔如云端,一个坚韧如藤蔓,都是她的一部分,都是她想写给这个世界的关于传统与新生的故事。

走到楼下时,秦峰已经等在车里。苏晚坐进去,看到副驾上放着一个竹篮,里面是刚出炉的蟹黄汤包,还冒着热气。“陆总说,苏州的早点要趁热吃。”秦峰解释道。

苏晚拿起一个汤包,咬开小口时,滚烫的汤汁溅在舌尖,鲜得让她眯起了眼睛。就像这突如其来的灵感,猝不及防,却带着直抵人心的力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