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新系列的灵感迸发(1 / 2)
苏晚的指尖划过《绣谱》里“缠枝莲纹”的拓片时,窗外正飘起细碎的雨。初秋的雨丝带着凉意,打在工作室的玻璃上,晕开一片朦胧的水痕,倒像是给对面的陆家嘴天际线蒙上了一层水墨滤镜。
“云境”系列的最后一件样衣已经打包完毕,青金石盘扣在防尘袋里若隐若现。李娜刚才来送文件时,还在念叨着米兰时装周的行程细节,语气里的兴奋像要溢出来。但苏晚此刻却对着一张空白的设计纸发呆,笔尖悬在半空,迟迟没有落下。
她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云境”虽美,却终究是对传统纹样的现代转译,像隔着一层薄雾看山水。顾老在《绣谱》的批注里写:“法古不泥古,方为正道。”可如何才能跳出模仿的窠臼,让传统真正活在当下?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母亲的护工发来的视频。画面里,母亲坐在疗养院的廊下,手里拿着苏晚上次寄去的蓝印花布手帕,正对着阳光细细看着。“晚晚,这上面的花纹像不像咱们老家后山的藤条?”母亲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病后的虚弱,却格外清晰,“你小时候总爱在那藤架下画画……”
苏晚的笔尖猛地一顿。
老家后山的藤架……她忽然想起七岁那年的夏天,暴雨冲垮了院子里的葡萄架,父亲用山里的野藤重新搭了一个。那些红褐色的藤蔓带着湿漉漉的水汽,在阳光下盘绕纠缠,生出一种野性的、蓬勃的美。后来她在那藤架下画了第一幅设计稿,用的是母亲纳鞋底剩下的碎布,拼出了一件爬满藤纹的小裙子。
“李娜,”苏晚突然抬头,眼底闪着异样的光,“帮我查一下江浙一带的‘藤编非遗’传承人,越老越好。”
李娜愣了愣,立刻拿出手机:“你想研究藤编?可咱们不是要去苏州看刺绣吗?”
“刺绣要去,藤编也要看。”苏晚铺开一张新的画纸,笔尖在纸上划出一道流畅的弧线,像极了藤蔓的缠绕,“你不觉得吗?云是流动的温柔,藤是生长的力量,这两种意象……”
她的话音未落,笔尖已经在纸上飞舞起来。缠枝莲的婉转、藤条的坚韧、冰裂纹的凛冽,在她的笔下渐渐融合成一种新的纹样——藤蔓不再是规规矩矩的缠枝,而是像野山藤那样肆意生长,却在转折处透着冰裂纹的利落;云纹不再是朦胧的一片,而是被藤蔓分割成细碎的光斑,像阳光透过藤架洒下的斑驳。
“天哪……”李娜凑过来看,忍不住惊叹,“这简直像……像活着的纹样!”
苏晚的呼吸有些急促,指尖因为兴奋微微发烫。她忽然明白自己缺的是什么了——是生命力。传统纹样不该只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该像野藤那样,在现代土壤里扎根、生长,开出新的花。
“新系列就叫‘缠枝记’。”苏晚在画纸角落写下这三个字,笔锋里带着前所未有的笃定,“我要让所有纹样都‘活’过来。”
下午三点,陈瑶踩着雨水冲进工作室,手里捧着一个沉甸甸的木盒:“猜猜我给你带了什么?”打开一看,里面是十几卷泛黄的线装书,封面上写着《江南民间纹样考》,“我爷爷年轻时收的,听说你在研究传统纹样,特意让我送过来。”
苏晚翻开其中一卷,里面夹着一张民国时期的藤编服饰照片。照片上的女子穿着一件藤黄色短褂,衣襟上用深色藤条编出缠枝纹,领口却缀着一颗珍珠,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美得惊心动魄。
“这是……”苏晚的指尖抚过照片,忽然想起母亲说的藤架。
“我爷爷说,这是三十年代苏绣大师沈寿的弟子做的,”陈瑶指着照片里的纹样,“你看这藤条的走向,是不是和你刚画的很像?”
苏晚的心跳漏了一拍。原来早在百年前,就有人做过类似的尝试。她忽然抓起电话,打给苏州传统工艺交流会的负责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