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砺剑(2 / 5)
提供方也是格拉克斯。
多年的战斗机设计经验摆在这里,再加上远比寰宇科工更充足的技术积累,就算起步相对晚,格拉克斯在三代机的探索上并没有比寰宇科工落后太多。
他们的产品编号为xtt-21,代号【雨燕】。
和采取可变前掠翼三翼面布局的圣剑不同,雨燕采用了常规翼型,无水平尾翼,全动垂尾的设计。和圣剑比,在设计角度要正常的多。但是,这不代表这架战斗机就是一架中规中矩的战斗机,其技术含量完全不比圣剑低。
在发动机上,两家公司可以说是所见略同,都认为现阶段的发动机在性能上,完全不足以为下一代战斗机提供足够的推力,因此都决定研制新的大推力航发。
雨燕的航发在格拉克斯内部代号为GFE-2205A,为第三代三模态变循环发动机。最大推力虽然赶不上tRR-177E\/A的41.5吨,但是也足有38.7吨。只不过,tRR-177E\/A一方面要追求更大的推力,另一方面为爆发推进模式以及分布式矢量系统,装了不少设备,因此整机的重量要比GFE-2205A重上不少。
两相取舍之下,实际上两台发动机在战斗机上的整体表现,基本上是一致的。
航发性能近似,但是放在整机上,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圣剑项目的整机推重比高达2.75已经相当骇人,但是雨燕的整机推重比则是达到了更惊人2.81!
能达到这么高的推重比,其结构设计自然功不可没。圣剑虽然在诸多方面上采用了相当激进的设计,但是在机体的框架上,依旧采用了传统的轻质超合金框架和硬质复合材料蒙皮。而雨燕则是采用了新式复合材料制造机身框架,在蒙皮上更是使用了全新的【凝胶状柔性金属材料】作为蒙皮。
在几种新材料的帮助下,雨燕的整机重量足足比断钢圣剑二号机轻了2.6吨左右。
当然,如果只是追求轻量化设计,那么是犯不着使用这么麻烦的技术的。但是格拉克斯的设计师在三代机的定义上,和李听寒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他同样认为,三代机就应该在各项性能上,对二代机形成全面超越。
因此,如果雨燕只在推力上和二代机形成了代差,那在设计师眼里是完全不够的。机动性,航电设备,挂载能力,这些都是必须要考虑到的。
对机动性的追求,正是这架战斗机采用柔性金属材料作为蒙皮的原因。
这还得从其机翼设计说起,为了追求机动性,寰宇科工的两代产品,也就是xtA-11和xtA-19都采用了可变翼结构,在xtA-19上更是极其极其激进,纵观人类历史,也还没有出现过一款像xtA-19这样,能将前掠翼变为后掠翼的战斗机。
而如果将xtA-19,也就是圣剑视作激进,那么雨燕则是在激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达到了科幻的程度。
其机翼虽然看上去只是常规的后掠翼,但是其内部结构就另有乾坤了。其机翼内部有大量细小的可活动组件,在机载计算机的帮助下,可以随时随地对机翼和尾翼的大小以及形状进行一定调整,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连机翼都可向上或向下进行一定程度的折叠,保证时时刻刻都能获得最优的飞行效果。
根据格拉克斯公开的数据显示,雨燕的机翼面积最大可扩展18%,最小可缩小10%,最多可以下折45度,上折15度。全动垂尾的面积最大可增加10%,最小可减少6%。
如此大幅度的变化是一般的硬质蒙皮材料,甚至一般的柔性金属都无法做到。而凝胶状柔性金属材料最大的特性,便是兼顾了强抗冲击性与延展性。格拉克斯正是看上了柔性金属材料的特性,才研制出了这种特殊的可变翼结构。
当然,先进的可变结构也需要更先进的控制系统才行,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