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3 / 4)
>
末将这就去办。
"
"
唉"
贾华不再多言,叹息着告退。
周瑜强忍伤痛,踉跄行至城头,愤恨的目光投向城外。
他仿佛看见刘备与秦牧正在营中言欢,遥望城中烽烟。
"
你们未免得意得太早!"
"
即便拼上满城百姓性命,我也要与你们血战到底!"
七日后,刘军大帐。
"
据逃民所述,周瑜在粮仓被焚后,已下令强征民间存粮。
"
"
如今百姓枵腹难忍,频。
"
"
周瑜竟下令武力,短短七日就斩杀百余乱民。
"
城中粮尽,百姓即将饥馑而亡。
魏延递上最新军报。
营帐内议论纷纷。
刘备凝眉叹息:"
柴桑乃孙策属地,城中皆为其子民。
周瑜贵为吴臣,怎能如此苛待百姓?"
显然,刘备对周瑜所为极为不满。
乱世之中,诸侯多行——曹操血洗徐州,袁术盘剥百姓,孙策攻城时常封锁粮道。
周瑜为守柴桑,搜刮民粮致使百姓饿殍遍野,实属意料之中。
但刘备素来主张仁政,自然难以认同。
"
继续围城,纵得柴桑亦无生民。
不如暂解城围,另谋良策?"
刘备望向军师秦牧,语带退意。
"
既定战略岂能更改?"
秦牧正色道:"
主公心怀仁德是好事。
但若日后敌军皆以百姓为质,难道每城都要退兵?如此何日能定江东,复汉室?"
这番诤言令刘备猛然醒悟,惭愧道:"
先生教诲如雷贯耳,是备见识短浅了。
"
说罢起身致谢,继而若有所思。
“撤围只能暂解一时之急,备以为当取柴桑,方为上策。”
秦牧颔赞许。
刘备能立即洞悉破城之要,这份远见确实更胜从前。
“取柴桑确是良策。”
鲁肃先是赞同,随即话锋一转,“可周瑜强征民粮,军心已稳,至少能撑十余日。
我等如何在短期内破城?”
此言一出,刘备眉头又紧锁起来。
秦牧却从容笑道:“主公无须忧虑,牧已有良策,三日必下柴桑!”
三日内破城?
刘备眸光骤亮,面露喜色。
秦牧原计划是令丁奉、蒋钦焚敌粮草,乱其军心。
不料周瑜手段狠辣,竟夺民粮以自固。
如今敌军粮草尚可支应半月,军心复稳。
值此困境,秦牧竟仍有破城之策?
众将相顾,半信半疑。
刘备却毫无迟疑:“军师有何妙计?”
众将目光齐聚秦牧。
“周瑜虽自负,却非愚钝之辈。”
秦牧淡然道,“他明知粮草被焚仍死守不退,宁愿搜刮民粮也不冒险突围,只因料定我军围困严密,突围必败。”
“他别无选择,只能负隅顽抗。”
“但周瑜也清楚,强征之粮仅能维持半月。
届时粮尽,仍是死路一条。”
刘备目光闪烁,似有所悟。
秦牧轻抿茶水,缓缓道出谋划:"
主公不妨遣使前往柴桑,允诺周瑜若愿撤军,便可全身而退。
届时我军将撤除北面围营,备好百艘粮船停泊江岸。
周瑜可率部从北门出城,乘船顺江东下投奔孙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