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锦鲤手机推荐会(1 / 2)
张记者望着他眼里跳动的光,忽然想起前几天去市川采访时的模样。
锦鲤公司留下的那些员工,正蹲在田埂边帮老乡搭蔬菜大棚,裤腿上糊着厚厚的泥,鞋帮沾着草屑,笑起来时眼角的纹路里都透着亮,比棚里刚挂果的番茄还要鲜活。
她指尖捏着话筒往包里收时,听见王多余又轻轻补了句,声音不高,却像落在石板上的雨珠那样清亮:“等明年这时候,我还去市川。
得瞧瞧老李叔今年熏的腊肉够不够香。”
远处的焰火又“咻”
地窜上夜空,炸开一片暖红的光,恰好照亮他鬓角没擦净的汗珠,顺着耳廓往下滑了半分。
他身上那件样式早过时的运动服,在光里泛着融融的暖黄光晕,像极了震后灾区夜晚亮起的第一盏临时电灯——不晃眼,不张扬,却稳稳当当照着人,一步一步往亮处走。
而就在奥运会开幕的第二天,2oo8年8月9日上午9时,京城人民大会堂里早坐得满满当当。
红绒铺就的展台中央放着两部手机,锦鲤6与锦鲤6s静静躺着,玻璃机身映着穹顶的水晶灯,连空气里都飘着股“要出大事”
的紧张与期待。
锦鲤公司的新产品推介会刚开场半小时,台下的闪光灯就没停过,前几排坐着的国内手机厂老板们,手里的会议手册早被捏出了褶皱。
“接下来我们演示核心功能。”
台上的工程师话音刚落,大屏幕就切到了真机操作画面。
先亮出来的是面容id——工程师拿起锦鲤6,对着镜头微微偏头,屏幕“咔”
地亮了,没有按键,没有指纹识别区,就凭一张脸,比翻书还快。
台下忽然静了半秒,紧接着是低低的抽气声。
坐在第三排的华威手机老总陈默,指尖在桌沿上无意识地敲着,原本带笑的脸收得紧紧的。
他身旁的助理凑过来低声说:“陈总,这技术……咱们实验室还在画图纸呢。”
陈默没接话,只盯着屏幕里那3万个红外光点在虚拟人脸上游走,像看见一道惊雷劈在眼前。
他们原以为指纹识别还能扛三年,现在看来,差得远了。
斜对面的玻导老总攥着笔的手泛白,笔杆在桌上磕出轻响,又赶紧收住,生怕旁人看出失态。
“现在试试ar功能。”
工程师又拿起手机,对着展台旁的空桌子扫了扫。
下一秒,大屏幕上突然“站”
出个半米高的虚拟熊猫,爪子还捧着根竹子,往工程师手边蹭。
台下“哇”
声一片,不少记者举着相机往前挤。
有个穿西装的小日子记者猛地站起来,举着录音笔喊:“请问这是实时渲染吗?延迟控制在多少?”
工程师笑着报出数据:“延迟低于2o毫秒,全靠锦鲤仿生芯片的神经网络引擎。”
这话一落,后排几个欧美记者立刻低头在笔记本上狂写。
《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安娜咬着笔杆,脑子里已经在打标题——《华夏锦鲤手机:用一部手机跳过了三年技术代差》。
她旁边的《朝日新闻》记者更直接,举着相机连按快门,镜头特意对准了手机里那只熊猫的毛细节:“连绒毛的反光都做出来了……索泥的移动ar方案还在测试阶段。”
互动环节一开启,话筒立刻被举成了林。
第一个站起来的是《科技日报》的老记者,嗓门亮堂:“王总!
咱们这芯片是全自研吗?跟国外的比,优势在哪?”
台下愣了愣,随即爆出掌声。
张记者坐在角落,忽然想起市川田埂上那些沾着泥的员工。
他们蹲在大棚里调相机参数的样子,和此刻台上演示技术的工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