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宗室政策(1 / 2)

加入书签

的鲁王朱以海、济南的德王朱由枢、青州的衡王朱由棷,

总体的宗室成员,大约有八千余人之多,按照宗室俸禄标准,最低的奉国中尉,一年也要有二百石粮食的俸禄。

两百石就是三万六千斤,明末时期全国粮价飞涨,此时的山东地区一两米都涨到二十四两银子了,所以要是折算成银子,就是四千八百两银子。

这钱粮都可以养一个五百人的军队了,从万历年间,辽东军饷加重,朝廷财政入不敷出,底层供奉基本发不出来。

根据明太祖的《皇明祖训》和永乐的进一步限制,宗室所有成员,不仕、不农、不工、不商,底层只能靠俸禄而活。

朝廷发不出底层俸禄之后,万历二十二年开始尝试允许宗室成员,放弃身份参加科举,但响应者寥寥无几。

万历二十三年,紧接着朝廷推行了宗室专门的科举,终于吸引到不少宗室成员参加,但因学习水平差,中举者甚少。

这个政策遭到了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称开放宗室科举,扰乱吏治,损害朝纲,于天启二年再次废除。

崇祯九年,迫于财政压力和宗室成员生存现状,礼部正式颁布了《宗室科举条例》,允许宗室保留身份参加科举,无需放弃爵位。

规定通过科举者可在地方任知府、知县、教职,或在中央任国子监博士、六部吏曹等职,任职期间按官员品级领俸禄,卸任后恢复宗室禄米。

但到崇祯十七年,全国仅有四十几人中举,十几人中进士,所带来的影响微乎其微,虽然开放了科举,但依旧严格禁止经商或者务农。

这导致底层宗室成员还不如普通百姓,普通百姓方可做工务农,他们却连封地都不能离开,许多人饥寒交迫。

河南周藩奉国中尉因断供杀妻求死,换取牢饭,代藩镇国将军之子因偷牛被捕,哀求道“但求狱中饱食。

所以现在大明的问题就是,高层宗室成员,坐拥大量田亩,还能领到俸禄,生活极尽奢华,而底层不但领不到俸禄,活路也不给一条。

所以宗室改革的问题也迫在眉睫,朱慈烺打算先从山东的这八千余开始,虽然看着人多,但生活潦倒的成员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现在山东的亲王可不少,秦王、晋王、鲁王、德王、衡王和自己的弟弟永王,朱慈烺于七月初成立了宗理院。

明代虽然设有宗人府,但永乐之后,由勋贵代掌,其所辖事务均由礼部负责,宗人府已经形同虚设,几乎废弛。

朱慈烺打算重启宗人府,并加强其职能,更名为宗室管理院,简称宗理院,设宗理令一人,左右宗理两人,皆由亲王担任。

其下在设立宗委会,所有亲王皆为其宗委会成员,宗理令以及左右宗理,由宗委会选举推荐,皇帝批准后任职。

下属在设立四司:属籍司、禄勋司、训导司和藩禁司,由吏部派遣官员任职。

原本宗人府职责,是负责宗室成员的登记造册,发放俸禄,对宗室成员进行礼仪规范,记录罪责过失等。

朱慈烺打算宗理院在原本宗人府基础上,在进一步,宗理院代表宗室,在内阁占一个席位,直接参与朝政。

使宗室的力量能凝聚在一起,也让宗室成员知道国事的艰难,并可以更为高效的发动宗室成员为国尽一份力。

因为在鲁王府身上压榨甚多,朱慈烺决定第一任宗理令由鲁王朱以海担任,秦晋两王为左右宗理,下属司长在京官中选拔。

宗理院成立之后,颁布的第一条政令,就是废除宗室成员的禁令,允许宗室底层成员,从事士、农、工、商等诸多行业,并鼓励从军。

但不得从事令宗室蒙羞之业,对此又做出了诸多明确的规范和惩戒措施,朝廷将停止郡王之下的俸禄,依旧保持荣耀爵位。

由各大王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