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井畔江边与潇湘馆的沉默(1 / 4)
一、井台的寒
那口井,在贾府后园最偏僻的东南角,青石井栏被岁月磨得光滑,却也沁着常年不见日头的阴冷。
平日里,只有粗使的婆子们会来这里打水浆洗衣物,喧哗过后,便是死寂。
这个五更天,一个打水婆子的尖叫声,像一把钝刀子,划破了贾府黎明虚假的平静。
金钏儿投井了。
消息像带着井水的寒气,悄无声息地钻进各房各院的窗缝。
下人们交头接耳,眼神里藏着恐惧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悯,但更多的,是噤若寒蝉。
谁都知道,金钏儿是王夫人房里“得脸”
的大丫头,前几日刚被太太盛怒之下撵了出去,缘由……无人敢深究,只隐约与宝二爷有关。
王夫人坐在炕上,手里捻着一串佛珠,指尖却冰凉。
她素日里吃斋念佛,最重“慈善”
名声。
此刻,她心里像塞了一团湿透的棉絮,又沉又闷。
金钏儿那日跪地哭求的样子还在眼前,自己当时怎就那般大的火气?“教坏了爷们”
的罪名扣下去,竟是逼得一条鲜活的生命走上了绝路。
她怕,怕这“逼死人命”
的污名,怕多年经营的仁厚形象毁于一旦。
窗外的日头渐渐升高,她却觉得浑身冷。
二、蘅芜君的“熨帖”
便是在这时,薛宝钗来了。
她穿着家常的藕荷色绫袄,青缎掐牙背心,步履从容,神色一如往常般端庄宁静。
她是来给姨娘请安的,仿佛并未听见府里那些暗流涌动的风声。
一进门,宝钗便察觉出王夫人神色不对。
她也不急着问,先规规矩矩行了礼,才柔声问道:“姨娘今日气色似乎不佳,可是昨夜没歇息好?”
王夫人正愁无人可说,见宝钗来了,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把拉她坐下,未语先叹气:“唉,你可知道,昨日出了一件大事……金钏儿那丫头,忽然投井死了!”
宝钗闻言,脸上掠过一丝恰到好处的惊讶,随即敛容,轻声安慰道:“这也奇了。
好端端的,怎么就投井了呢?”
王夫人絮絮叨叨,将那日如何看见金钏儿与宝玉玩笑(她自然略去了宝玉主动招惹的细节),自己如何生气将她撵出去的事说了,言语中不免带着几分懊悔与自辩:“我也是一时气急了,谁知她气性这么大,就……”
宝钗静静地听着,眼神温和而专注,等王夫人说完,她才微微颔,语气沉稳地开口,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
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
王夫人抬起眼,像是期待着她的下文。
宝钗继续道,声音平稳,不带一丝波澜:“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
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儿。
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这番话,如春风化雨,悄然渗入王夫人焦灼的心田。
“颠倒黑白”
吗?在宝钗看来,这或许是当下最“妥当”
的解释。
将自尽说成意外,能最大限度地保全王夫人的名声,也免去了府中更多不必要的猜忌和流言。
至于金钏儿所受的屈辱和绝望,在维护大局稳定面前,似乎变得无足轻重。
“贬低生命”
吗?或许在宝钗的价值体系里,一个因为“区区”
被撵之事就放弃生命的丫头,确实不够“明智”
。
贾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规矩体面重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