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风骨(2 / 3)
的情景,那时王夫人还未出阁,随父亲回乡祭祖。
十六岁的少女穿着绫罗绸缎,却肯接她这个乡下姑娘递过来的野花。
“姥姥,姥姥!
你看大马!”
板儿突然叫道。
刘氏抬眼,看见几个锦衣公子骑马而过,说说笑笑,仿佛看不见墙角缩着的这一老一小。
她突然有些恍惚,仿佛看见丈夫年轻时骑着驴子去赶考的背影。
“刘姥姥?”
一个嬷嬷出来,上下打量她,“太太让你进去呢。”
王夫人比记忆中丰腴了许多,端坐在雕花椅上,像是庙里的菩萨。
刘氏拉着板儿就要磕头,被拦住了。
“多年不见,老人家身子可好?”
王夫人的声音温和却疏离。
刘氏絮絮叨叨地说起家常,说收成不好,说日子艰难,说记得当年王老太爷多么仁德。
她说得恳切,却不卑微,每一个字都掂量过分寸。
王夫人静静听着,最后叹了口气:“难为你大老远来一趟。
周瑞家的,带老人家去用饭,再包几两银子。”
走出荣国府时,板儿怀里揣着两个热乎乎的馒头,刘氏袖子里藏着五两银子。
孩子笑得很开心,刘氏却沉默着。
“姥姥,咱们明天还来吗?”
板儿仰头问。
刘氏望着远处连绵的屋脊,轻轻摇头:“不来了。”
然而命运弄人,一场冬雪后,狗儿染了风寒,病情一日重过一日。
请医买药,那五两银子很快见了底。
刘氏看着女儿哭红的眼睛,又一次翻出了那件靛蓝褂子。
这次她见到了贾母。
老太太听说来了个积古的老人家,觉得新鲜,留她说了好些话。
刘氏搜肠刮肚,将乡下趣事说得活灵活现,逗得一屋子人哈哈大笑。
只有那个眉眼似蹙非蹙的林姑娘,低声说了句:“哪来的母蝗虫。”
声音很轻,却像针一样扎进刘氏耳中。
她面上笑容不变,心里却像是被揪了一下。
谁愿意做小丑呢?不过是没法子。
那次她带回来更多东西:绸缎、点心、甚至还有几件饰。
狗儿的病渐渐好了,家里日子终于缓过来些。
开春时,狗儿扛着锄头下地,忽然说:“娘,等麦子收了,咱们把王家的银子还上。”
刘氏正在喂鸡,闻言手一顿:“怎么说?”
“穷也要穷得有骨气。”
狗儿声音不大,却坚定,“咱们不能真成了打秋风的。”
刘氏看着女婿,突然觉得这个一向软弱的男人,终于挺直了腰杆。
麦收后,他们果然凑够了五两银子。
刘氏再次走进荣国府,这次不是求援,而是还债。
王夫人很惊讶:“老人家这是做什么?原不必如此的。”
刘氏笑得坦然:“亲戚间互相帮衬是应当的,但不能不知进退。”
那天贾母留她吃了饭,席间她依然说笑话逗乐,但眼神里多了几分从容。
临走时,她将一支银簪塞给平儿:“姑娘拿着,上次瞧你簪子旧了。”
平儿要推辞,刘氏已经转身走了。
回村的牛车上,板儿靠在她怀里睡着了。
夕阳西下,将田野染成金色。
刘氏忽然想起丈夫临终前的话:“麦穗,往后这个家就靠你了。”
四十年风霜雨雪,她终于将那个破碎的家,一点一点缝补了起来。
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妇人正在说闲话。
看见刘氏,声音顿时低了下去。
谁不知道刘姥姥如今是贾府跟前的红人?
↑返回顶部↑